#50:你听见宇宙发来的「心想事成」了吗?

《得意忘形》 2018-12-26 17:20:35 丨 时长 02:49:51

标签

遗愿清单 冒充者综合征 知更鸟计划 亲密关系

本集介绍

这是《得意忘形》播客的第 50 期节目,嘉宾是 Steve中二怪老师。在这期年末的节目里,我们借由微博的一次调研话题为起点,探讨了人为什么会有「遗愿清单」,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理想与欲望,并给出了一些实现这些理想的解决方案。

本期音乐(本期音乐由中二怪老师选取):

* December Night - 黄小桢

* 暮春秋色 - 窦唯

* Summer - 王若琳

* Autumn Breeze (London) - JIDA

* Cold December Night - Michael Bublé

张潇雨

2018-12-26 17:20:35

编者导语

第一次听完 #50,我就分享这期到朋友圈,只配了两个字——「真好」。

这期从「遗愿清单」开始,大家聊了从张潇雨微博下收集到的各种清单类型,有突破禁忌、有消费主义、有自我提高、有亲密关系,最终汇集成一个问题「到底什么东西才能上这份遗愿清单?」朴素的消费愿望当然可以,但或许我们可以做更多自我探索,尊重一瞬间的体悟和「非理性」的声音。是那些深思熟虑说出口的东西,更是羞于启齿未言说的东西。

《得意忘形》总能帮我打开一个看世界的新角度。

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听完后的感受,只觉得收获太多,干脆引用张潇雨那句「我特别羡慕你们有《得意忘形》这样一档节目听。我自己都没有。」来形容这种满足感。

那天晚上我和老婆在楼下散步,聊起了我从 #50 里得到的启发。只听了一遍,我就能噼里啪啦讲好多,比如「我还会再来的」,「和老婆共同创作纪念品」,以及「不用『好』的标准要求自己」等等理念。那时候我就确定 #50 是我最爱的一期《得意忘形》。

在后续的文字稿校对过程中,它又再次为我带来创作灵感。Steve 说「如果你做的事情能够把你的独特性跟丰富性表达出来,它就是有价值的。」所以我转而调整我播客的创作形式。播客应该更像我,而不依附于《得意忘形》的解读。我应该从《得意忘形》里提炼永恒的人生关键词,比如目标、计划、亲密关系、自我实现等等,借用这些主题讲述我自己的故事。

我应该为我创作,这才是我,这样才能展现我的独特性。

我相信每位听众都能从这期播客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让我们从小事开始,一起心想事成。

涂俊杰

2022-08-26 23:14:04

播客语音转文字稿

正文中出现[X]表示此处有编者补充内容,按数字顺序放在文末。

小宇宙播客:《No.50:你听见宇宙发来的「心想事成」了吗?

张潇雨 01:20

大家好,欢迎收听新一期的《Steve说》[1]加《得意忘形》的联合播客。

中二怪 01:29

感觉我应该有一个播客,这里有提及。

张潇雨 01:20

你好意思吗,然后今天的三位嘉宾兼主播分别是……

来介绍一下自己。

中二怪 01:29

中二怪[2],我是吐槽大会的导演。

张潇雨 01:20

对,也是《Steve说》和《得意忘形》的常驻嘉宾之一。

Steve 01:56

大家好,我是《Steve说》的主播[3],然后大家猜我叫什么名字?

张潇雨 02:02

Jason,哈哈哈哈哈。

大家好,我是潇雨。这期节目很特别,为什么呢,因为我又更新了,哈哈哈,每期开场都是这样。这期节目蛮特别是因为我们现在时间是 18 年 19 年的交界,今天是 12 月 23 号,圣诞和新年的这么一个节日季,然后我们又凑在上海一起给大家录音。

这期节目是我发起的,有一个小小引子,就是我之前写了篇微博,问大家有没有 bucket list(遗愿清单)[4],就是死之前或者离开这个世界之前特别想做的一件事儿,或者不一定一件事儿,就是一个愿望清单,大家都有哪些?结果没想到平时发严肃内容没人回复,但是这种微博一下子来了 1000 多条留言。

Steve 03:10

数量仅次于张老师的自拍。

张潇雨 03:13

哈哈哈,谢谢大家。有大几百条回复,有很多特别有意思的东西。然后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大家的愿望,第一是五花八门,第二其实也代表了我们的一种投射,是跟自我的关系。所以我们这期想第一,聊一聊愿望清单对自己的意义是什么?另一个我们三个人也想充当圣诞老人的角色,就以我们个人非常有限的经验说一说,如果我们来帮助这些留言的听众或者是关注的人来实现你们的愿望的话,我们可以给你们提供一些什么灵感。

中二怪 04:04

这节目会不会有比如到最后选出最好的创意,然后我们为他们提供什么资助?

张潇雨 04:11

难道不是应该他们给我们交钱,这是好梦一日游有限公司。哈哈。

我觉得多留言都特别特别酷。

Steve 04:22

点赞最多的一条先说说,我一般看评论都不怎么看,就看点赞最多那条是什么。

张潇雨 04:28

点赞最多的实在是不好意思说是啥。3P[5],括号,群P 也可以。哈哈哈哈哈。

中二怪 04:35

那就从这儿开始吧。

张潇雨 04:45

请允许我点进这位朋友的微博,看一眼是男是女。她微博的性别是女,然后我看看我当时怎么回的,因为我尽可能回了每一条留言。我当时写得时候,我说希望大家的愿望要能具体一点,就别说什么,比如说做一公司,有点太大,越小的越好,越具体越说明你想过了。然后我当时就回复这条说这非常具体,应该可以去法国实现一下,我为什么会有这个印象,我想想。

中二怪 05:18

巴黎是不是有那种什么换妻俱乐部?

张潇雨 05:21

对,我在巴黎生活的朋友有跟我说过……这期到底能不能播啊?

中二怪 05:29

可以可以,讲的都是国外的事儿。

张潇雨 05:30

对对,在巴黎的首都,上海。哈哈哈哈哈。不是。

在巴黎观念还是相对开放,然后大家会有这种所谓的 Sex Club[6],然后就是 Swing Club,换伴,要不要解释一下 Swing 是什么,二位老师看起来经验很丰富的样子?就是多人互换伴侣,当然同性的肯定也有。

中二怪 06:13

我知道加拿大有好多,我朋友在 Toronto(多伦多),他们就会有一个专门的三层的这种 Sex Club,你交很少的钱,其实是一个租 closet 的钱,租柜子的钱,然后把衣服放进去,你就可以进去,要求就是不许强迫,没有暴力。

Steve 06:37

在美国现在处在开放关系里的人的数量比 LGBTQ(性少数群体)[7]……就是开放式关系[8]的婚姻数量比性少数群体的婚姻的数量还要多。因为按照这个比例来说的话,性少数在人口中大概是 2%~5%,但是 open relationship(开放式关系) 的比例是 5%~12%[9]。所以其实非常多人在实践开放式关系,当然这个可能取决于你怎么定义。但就从实际数据上来看,这种非传统的关系也是很普遍的。

张潇雨 07:30

是的,我觉得这是人很重要的一部分,性关系是一个人底层的很本能的驱动力,然后我还听过类似于这种活动,anonymous(匿名的),蒙面的。

Steve 07:47

这不是《大开眼戒》[10]吗,汤姆•克鲁斯。

中二怪 07:52

是不是你啊?

张潇雨 07:53

什么我啊,为什么啊,我脸不行,哈哈哈哈哈。我肚子可以吗。

Steve 08:03

有肚子的叫 Dad Club,对,爸爸是游泳圈,也很可爱的,也有吃这套的我相信。

张潇雨 08:09

我们当然不是鼓励大家去乱去干什么,但其实也没有什么乱不乱,但就是说我觉得有类似于这种想法,是不是也说明自己在内心中有一些这种愿望?它背后可能是……

Steve 08:29

这个我觉得不好讲,比如说这位朋友她说她死之前想 3P 一样,她是为了什么?我觉得也许她是猎奇的心理。

张潇雨 08:36

对,我们肯定没法猜这个人具体说什么,我们只是针对这个讨论一下。比如说有那种 fantasy(幻想)或者是怎么样。

Steve 08:43

或者我脑补,我觉得可能你的遗愿清单里面写的东西应该是那种多少有点突破某些界限,某些禁忌的。就是说很多人可能死之前想做的事情都是,我要做一个我以前一直不敢做的事,所以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就不是说是 3P 还是群P 什么的行为,而在于……

张潇雨 09:09

在我国群P 违法,谢谢大家。

Steve 09:10

在于每一个人感知到的界限是什么,你能做的和你不能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么一个边界。但是如果你能在死之前,不是说你就整个人身子就过去了,你过去踩一脚再回来,也不会影响到你的生活。但是有个体验就觉得,哦,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张潇雨 09:40

在这个愿望清单里有几种愿望我觉得都可以归为这一类。如果允许我说一下的话,比如说 get high[11],我说一些英文,因为这些东西要稍微避讳一点,毕竟还是很想大家能听到这期节目。然后还有一些留言,也是女生,比如说想去日本牛郎店,这种也算是某种打破禁忌,我觉得这几个都有点像一类。

Steve 10:27

禁忌,就是法律跟文化上来说是比较禁止的事情,但同时又是一个会让你有一定的满足感,有一定的愉悦感的事情。

中二怪 10:34

这种人一般其实是平常比较乖的,她反而会有这样的 fantasy(幻想)。因为如果不是的话这就是她的正常生活方式了,她就也不会把它当做一个愿望。

张潇雨 10:50

对,就像我,哈哈哈哈哈。就是这已经不是你的 bucket list(遗愿清单),这是你的 everyday list(每日清单)了,没有没有,开玩笑。我觉得人是有一种广义上的解放天性的需求的,对吧。我们的天性其实是带有动物性的,我们喜欢突破某种禁忌,然后我们成为文明人,是因为社会道德设定了某些准则,但就像一个人在凝望深渊的时候总想往下跳一样,大家都有这种……

Steve 11:37

禁忌这个问题,我觉得有没有这么一个角度。就说其实这也跟你的年龄有关系,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在小学生的时候,你会觉得进游戏厅是一件特别禁忌的事情,因为那个时候你见识少,所以大人跟你说这事你不能做,这是坏孩子做的,包括那时候我觉得有几个小时候比较妖魔化的场地[12],一个是游戏厅,一个是台球厅,还有一个是滑冰场,对吧?

张潇雨 12:16

台球厅我好像是高中才敢去。

Steve 12:20

但是你想在那个年代你对它的恐惧是很真实的,相当于现在我们说到 3P 或者 get high 这种事的感受是一样的,但点在于我们现在对进台球厅完全不在乎。所以说我在想有没有可能,比如当下我们觉得禁忌的事情,也许你过个 5 年 10 年,或者一段时间之后,你就觉得还好,所以就是说有没有可能比如她现在说我想 3P,但是等她真到了临终,她就觉得……

张潇雨 12:52

都不用临终,我相信这位,我估计她可能 20 多岁觉得这是一个很重大的事。我想起《Sex and the City》第 8 集,那集的名字叫《three's a crowd》[13],大家就探讨这种所谓的三角关系。有的时候是有这种 sexual behaviors(性行为),有的时候就是一种单纯的三角关系。你看 20 年前的纽约也会觉得这个事是一个挺 serious(严肃) 的事,但确实就像你说的,可能过很多年你心里的边界就不会把这个东西当是一个重要的事了,但我想也跟社会的认知有关。

Steve 13:33

所以如果这样子来说的话,我能否说什么东西算是 bucket list,如果一件事情对于当下的你来说,它很了不得,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其实会被更新会变化,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就不是什么大事了,这种事我觉得是不应该被写在遗愿清单里的。

中二怪 13:56

这个事是这样的,我觉得像 sex-related(与性有关的) 这种东西,你可能 30 岁之前你没有试过 3P 你就永远不会 3P 了。

张潇雨 14:04

这不一定啊。哈哈哈哈哈。我们两个过 30 的人说这不一定啊。

中二怪 14:11

不一定 30 岁,可能到了一个年龄了,你就没有心情或者也没有 attraction(吸引力)。

张潇雨 14:19

我不是这个角度。先说回到你这个角度,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我们在此刻只能想象那些我们已知的我们不敢做的东西,或者我们愿意做的东西,对吧,你无法列一个你根本就不知道的东西,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可能现在觉得哇,我要去干某件事儿,他就是一个对我来讲很重要的事,但可能他 40 岁的时候确实不这么想了,但你没法想象自己 40 岁的时候什么样子。

Steve 14:51

而且我觉得你说这个很重要,就是当你在列一个表的时候,你是在运用你的理性思维在做思考,但是显然人的行为是比思维更广的。因为前两天我就看你的微博,然后后来好像我跟我一个来访者聊,就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就跟我讲他从小有一个心愿,具体我就不说什么事了。反正就很简单,就有点像是 hobby,像爱好那样的事情。在我听来,我觉得这很难吗?但是他就说他家里人从小就打击他,就说这有什么好玩的,就一直反对,所以虽然他心里一直有这个心愿,但是他到今天为止他都告诉我说,他说我觉得我不值得做,我没有资格做这件事儿,所以说这件事情就一直都不在他的那个单子里面。

这就很有意思,就是说我们有些事情是我们知道我们能够去做的,然后我们想去做,但有些事情是那种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你就已经默认他在你的选择范围之外了,对吧。但是这些事情在旁人看来又没有那么难,是你自己主观上你把它分类在一个不可上列表的,一个没办法被 list(列) 出来的一个东西上了。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特别灵魂拷问的问题,就是你这辈子你有什么你觉得你不值得的东西,我觉得这里面的东西一定是应该上清单的。

张潇雨 16:38

对,我在微博下面也经常评论,这也是这期播需要讨论的一个很大的议题。就是我觉得人最终都会 settle with what one things he deserves(解决他应该得到的东西),就说我们最后都得到那些我们觉得我们配得上的东西。很多事情我们没有去获得,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觉得那东西不属于自己。所以在大家回复的这个清单里,我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刚才我们说了一些好像突破社会禁忌的东西,但是有一些看起来一点也不难的东西。

比如有一个人说,我想去我忘了巴西还是阿根廷,她说想去跳弗拉明戈舞[14],很棒对吧,也很具体,这个活动也非常健康和美。但这件事真的那么复杂吗?我其实很好奇。包括另外一个很大的类别,刚才我说的是一类比较 exotic(外来的) 的,有点奇奇怪怪的很好玩的类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类别,就是很多人都说我想去哪哪哪,比如最多的一个地方就是冰岛,有一个人写了一个我想去冰岛,然后底下人说我也想去,什么加一等等一堆人。可能来来去去三五天内有大概二三十个人都在那条回复,甚至他们还想说,要不然拉个群,大家探讨一下怎么去冰岛,我不知道他们拉没拉群,我本来想 connect(连接) 他们,但后来我没这么做,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Steve 18:19

这种是遗愿清单吗?还是说这种更像是大家在探讨自己的消费选择?

张潇雨 18:25

没有,他觉得你问的就是你死之前肯定要做的事,他就觉得反正我死之前一定要去一趟冰岛。

Steve 18:31

不是,你觉得我们应不应该有这么一个界定,就是说这个所谓的遗愿清单哪些能够是 qualify(符合条件),哪些是可以算的?比如说你不能说你想去吃某个餐厅,或者你想去什么地方玩,你只是没有做而已。

张潇雨 18:49

我理解你意思,但是我的 point exactly(关键点) 就是这样。我的微博说得很清晰,我说你死之前一定要实现的愿望,然后一个人把一个在我们看起来,客观来说并不难的事儿放在了那儿,成为了他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点,不恰恰证明了……对吧。

就是我们都觉得这事怎么能当遗愿清单这么重大的选项呢,结果他觉得去冰岛,还有去夏威夷开开高速,然后还有去欧洲旅居、阿尔卑斯山滑雪、坐直升机跳伞,去看北极熊、去维也纳听音乐会,还有什么脱衣服爬雪山,这挺有意思的,还有去南极北极这个也挺正常,这就是一系列你说难吗,可能也不难,说简单肯定也不是你就马上能去的事,但是人们都马上用这个角度来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就觉得这背后一定还是……

中二怪 20:00

其实还是一种蛮主流的回答方式。

张潇雨 20:02

对,就比如说死之前一定要去什么地方是我们的一种想象,但为什么好像我们都觉得这事儿不难,但是没有这么做呢?

Steve 21:07

他也不是说没有这么做,他只还没有做。你把这东西列出来,不代表这事一定是很难的,难到你做不了的,你有一天你会去做,但是不代表它是在你能力范围之外的。

中二怪 21:23

但我觉得这是个消费的想法,当你问到这个问题,然后你的第一个反应是消费首当其冲出现的时候,是说明了一些东西的。

Steve 21:34

在我看来这就是消费。

张潇雨 21:36

我不觉得是消费,我觉得是一种更换自己生活方式的愿望。

Steve 21:44

OK,如果你是去那待比较长的时间,这个和你去走一趟,比如说你去南极你去旅行一个星期,是有重要区别的,因为你愿意为此而牺牲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你去旅行你牺牲的是一小段时间和金钱。

张潇雨 22:02

对,这就是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说当我们说我们在死之前或者 30 岁之前,40 岁之前一定要去某个地方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们以为我们在说旅游这件事,其实我们那个愿望,比如说我去巴西跳弗拉明戈舞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买票、办签证和报个班然后订酒店的这么一个简单的行为,但其实背后可能我们想要的是我到那可以很自由的按我的方式去享受生活,然后不用顾虑现在这些纷纷扰扰的现实的事儿,也没有什么金钱上的窘迫,不一定大富大贵,但是我可以在某一个阶段里,全然的 enjoy(享受) 某个事情。

中二怪 22:54

对对,就是我成为了一个我可以想走就走,我可以想去冰岛就去冰岛,我成为了这样一个人,这是一种对生活状态的,lifestyle(生活方式) 的投射。

张潇雨 23:07

对,我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这例子我之前也讲过。就是我很喜欢打网球,然后我喜欢看网球,我是一个网球迷,这个事在我六岁的时候就发生了。我就开始看中央五台的转播,然后我当时就有一个很明显的人生愿望就是我一定要去这个世界上最高规格的网球赛事现场观一次赛。

我觉得很多人都有这个想法,比如说你是一个皇马球迷想说一定要去马德里看一场现场比赛之类的,或者看看梅西等等很正常。然后这个愿望其实我很早就有,我是去年 2017 年 9 月份第一次去纽约看美国网球公开赛,也是世界最高水平最高规格的赛事之一。然后我去那我就非常非常喜欢,我觉得它是 exactly(刚刚好),甚至超出了我特别享受的状态。

但我到了那,我待了一个小时,我就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说我人生中过去 30 多年我在干吗呢?为什么才来?我首先一直有美国的 10 年签证,也不是昨天刚办的,然后现在买去趟美国的机票也没有想象那么贵,可能几千块钱,一万块钱算特别贵的了,六七千很正常。你去订个球赛的票,那个票其实也没有很贵,几千块人民币能看好多场比赛,然后你如果只看一天可能就几百块人民币,它显然不是一个你消费不起的东西,但是我就觉得我等了 30 多年我一直没去,我也不是说刚毕业,刚找着工作,我经济很独立,都自己挣工资 10 年了,我就从来想不起来要去。

Steve 24:56

那你去之前你会怎么想这件事情呢?

张潇雨 25:03

我后来想很久这个问题,我就觉得对于我来讲实现看球的愿望,其实是我允不允许自己这么做,我觉得我之前障碍是在这儿的。就是说当我成为一个可以随随便便就买一张票去纽约、伦敦、墨尔本,巴黎什么等等地儿看球的人的时候,我一定是人生已经 achieve 了 something(达成某事),就是我挣得一个资格感觉。否则的话你凭什么去干这么一件完全让你享受的事?就是我觉得我并不是比较自卑的人或者怎么样,总体来讲我还是比较乐观自信的一个人,但我觉得这件事上我没有允许自己 30 多年,我觉得我根本不配这样的生活。你作为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年男性,你凭什么要去一个什么地方,然后看球看一礼拜天天在那玩,天天在那浪吃好的喝好的,why?你懂我意思吗?我现在仍然在克服这个事儿。

去年我看了以后,今年我显然变本加厉的就看得更多了,但是我仍然有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就是这个球我去那看三天,到第四天我就心里很慌,我觉得我已经三天没干正事了。我之前在某一条微博里还说过这事,原来可能是我玩一天,我就觉得很难受,我觉得我这一天什么都没干啊,庸庸碌碌,然后现在我觉得我能坚持到三天,就会觉得很慌。所以去年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去纽约看球,我那是一周通票,应该是 5 天的比赛你随便看,从中午 11:00~12:00 左右看到夜里 12:00~1:00。我连看三天以后我就很慌,第四天我都没去,白送你知道吧,第四天就真的在酒店里干了会活儿,然后我当时一边干一边想我在干吗呢?我明明都来了对吧。

Steve 27:19

所以就说这事你是把它当做是一个享受?

张潇雨 27:24

对,或者是一个是 reward,一个奖励。

Steve 27:27

对,而这不是说你只是把它当做是某一个要去做的事情,好像你是赋予了这件事情一个额外的意义的。

张潇雨 27:35

你说的特对,我相信很多留言的听众朋友们都是这个感觉,就说我去冰岛,我去学个舞蹈,包括还有很多一类的,就是我学语言,他说我想学会法语,我想学会西班牙语,或者我想学会三门语言。然后我就想说,那你学啊,对吧。我不是说智商问题你学不学得会,想学你就学啊,我总在想那个 gap(缺口) 到底什么,我们说我们想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为什么我们没有现在马上就开始做,或者说为什么我们还把它当成一个如此重大的事儿放在那。

中二怪 28:12

我感觉好像是大家会觉得把做这件事情和我是一个做这件事情的人做了一个分割,其实你立刻去做这件事情,你会觉得自己不值,即使你真的完成了这件事情,你也觉得说你是个 fraud(骗子),就是会有那种 Imposter Syndrome,冒充者综合征[15]。

这个好像是女性或者是少数族裔会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说你一直都会怀有一种自卑的心理,即使你已经爬到了很高的位置,做出了很好的成绩,然后你也会觉得说这一切只是因为我运气好,而不是因为我真的值得得到这些。其他的人都是真才实学上来的,只有你是唯一的伪装者。

张潇雨 29:23

我觉得我很长时间也有这个感觉,比如说你毕业后找一份挺好工作,然后你人模狗样的见什么企业家或者怎么样的,然后我就觉得我是谁啊?我为什么在干这件事?或者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情况,就是别人夸你的时候,比如说你很厉害你英文说得很好,或者你很聪明,然后你就说没有没有。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冒充者综合征。

中二怪 29:50

对,所以你就想要去冰岛的人,如果他没有达到自己心中觉得能去冰岛的程度,然后他去了,别人就说,哇塞你现在已经是一个随随便便就可以去冰岛的人,他也会有那种心情。

Steve 30:03

所以就是说没有做这些事情,根本上来说是因为自己自卑不够好,所以不值得,是这样一个逻辑。

张潇雨 30:11

对,我觉得是这样的逻辑。比如说我前一阵也是去看球,然后我就办了一个新加坡的签证,我要去新加坡看女子网球 WTA[16] 总决赛。然后我的朋友就问我,说你这周在不在,咱约吃饭什么的,然后我说我不在,他说你干吗去?我说我要去新加坡看球,他说哇你这生活太奢侈了,你能说走就走。后来我就给他解释到什么程度,我还特意发个微博,我相信微博的人应该有看到,我还晒机票,就说你很难想象北京去新加坡往返机票 2000 多块钱,然后你订个酒店几百块,球票可能 1000 块,你可能 5000 块钱这事就搞定了,而且是个周末。

当然我那条微博的语气是说,其实大家可以多去探索一些这种,比如说你就两三天玩一下或者怎么样的一个生活方式,别老挤什么十一黄金周,又贵又那什么,但是我觉得另一个 part of me(我的一部分),又觉得我并不是一个可以随便玩特别浪,时间都归自己,想去玩就玩,我并不觉得我是,或者当别人说我是这样的话我会很恐慌。

Steve 31:39

所以还是说这些事情你赋予它的意义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回报,一种证明,一种需要挣得的资格。

张潇雨 31:47

甚至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一种标志。今天暴露太多了。哈哈哈哈哈。

好了,现在重新开始,欢迎来到《得意忘形》。

Steve 32:05

我联想到一个我觉得可能有点类似的一个事情是什么呢。之前有本书不是叫《自控力》[17]吗。然后他就说自控里面有一个点很有意思,他就说比如当人们在减肥的时候,如果你一直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你减肥的进度上面,我今天减了多少斤,我明天减了多少斤,你减肥的这个事情就更有可能会失败。为什么,因为每当你觉得我今天减了一斤的时候,你的大脑自动就会想要一个 reward,想要一个回报。所以说人们有时候为什么缺乏自控力,就是因为他们一直盯着进度,当他们有了进度之后,他们大脑的自控力就会降低,他们就会更想要一个 reward。

张潇雨 32:55

明白,甚至是已经有点减肥成功了的感觉。

Steve 32:59

对没错,但是这个现象怎么去克服?这个书里面他就讲,他说如果你能把你的注意力不放在你的进度上,而是把它放在你的长远目标上面。长远目标是我想要有一个我喜欢的身体,但是我不 care 说我现在到底减了几斤。当你这样子做的时候,对于你自控力的影响就会降低,也就是说你就能更从容自然,你就能避免说我今天减了多少斤,我就要吃一个冰淇淋或者怎么样,这种行为就会降低。

张潇雨 33:33

我本人,哈哈哈哈哈,交换了一个眼神,减一斤吃三斤炸鸡。

Steve 33:40

所以我在想有没有可能是你刚才讲的这些东西,如果你把这件事情看成是一个你需要挣得的回报,这样子的话它的意义就和只是一个爱好是不一样的,而你实际会去做这件事情的概率就会降低,因为你觉得那是一个……

张潇雨 34:04

你得变成 someone(某人) 或者 something(某事) 的时候才能去做,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人生悖论,而且我也是慢慢的开始能明白一些。就像我说的,我当时在评论里有一个回复,就说你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件事呢,你要觉得自己是非常配得上这个生活的,你就应该这么干的,然后你就很自然去计划它就好了,而不是先要说我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我要怎么样了我才能做,要给予自己一种允许,或者你很自然的习惯它。

中二怪 34:45

对,我觉得我做了这件事情,我就是一个做了这件事的人了。

张潇雨 34:53

不要标签为先,行动在后。做了再说。

Steve 34:55

对,你先把这件事已经定义为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特别牛逼的事了,你越是把这个目标看得特别高尚,特别重要,你就越会容易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做,你就会越觉得我还不够好,我还没有到有资格去做的程度。就像比如说小时候,你特别喜欢一个人,你喜欢就喜欢,你不要说他就是我的男神或者女神。如果你把他当做一个神的话,你在他面前你就会紧张到你连自己都做不了。但那不是因为他真的让你这么觉得,而是因为你对这个人赋予的标签,他让你没有办法 focus(专注) 在你自己本来应该做的事情。

张潇雨 35:48

甚至也会阻碍你们的交互。

Steve 35:51

对,如果你只是觉得我是喜欢你,但是我不会说你就是一个神或者怎么样。

张潇雨 35:56

唉,很难啦,尤其是年轻的时候。哈哈哈哈哈。我也是过来人。

所以我由此想到我那天跟另外一个朋友聊天,他比我们年龄大一点,他的女儿可能刚考大学这种,然后我们就探讨为什么名校的学生,就比如常春藤[18],哈佛耶鲁这种学校的学生,总体来讲要比一般学校的学生发展得好或者怎么样。我们说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很习惯,我从这个学校出来的人就一定能 achieve something。他觉得你看我这个同学去外交部干这个了,我那个同学进政府白宫了,我这个同学在华尔街干这个了,我那同学 NGO[19] 怎么怎么样了,然后我那个同学创业了巨牛。他们挺厉害,但我也不差。

Steve 37:07

相当于你不会给自己设限说这是你不能做的事。

张潇雨 37:10

对,你很习惯,就你一班里 30 多个人可能 28 个都挺厉害的,然后你觉得自己可能也差不多。

Steve 37:17

如果这么来说,我能否说人的这种成长或者阅历见识的增长,其实就像是一个 disenchantment 中文应该叫什么?祛魅。

就相当于是你的泡沫幻想,把泡泡逐渐挤破,你逐渐对于生活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你越来越多会发现说你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甚至是所有事情的。因为如果你说我没有读过常青藤,我周围没有人做比如创业之类,我就觉得这事我可能也不能做,但是那不是因为你真的能力上做不到,而是因为自我设限。

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是和我们的社会阅历直接挂钩的,如果你有这种阅历,人们在做这件事情,那么你对这件事情的感觉自然也就是 OK 的。比如说像 3P,如果你周围的朋友们……就不一定是找你,他们可能会跟你讲他 3P 的故事,这件事情在你心目中的位置不会那么的神秘跟那么的高不可攀,它也不会那么的禁忌,它也不会那么的,让你觉得哇这是一个遗愿,这是一个我死之前才要做的事,你就会觉得呀,我明天就要做,你懂我意思吗。

张潇雨 38:46

对。就是自我允许和不要自我设限。我总说一句话,人是一个画地为牢的动物,你思维里有牢狱,你把自己关在一个 prison(监狱) 里,你觉得这就是你的边界了,其他东西不属于你,跟你没关系,那些看起来好的东西,你都觉得自己是要冲破牢笼,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另一些人可能觉得我天天都干这个的很正常,没有什么的。

中二怪 39:14

我觉得是人很喜欢给自己下定义,然后他要在这个定义达成之后,他觉得这是一个 milestone(里程碑),然后再去做这样的事情,其实应该是反过来的。我之前一直很想分享的一句话就是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20],中文就是装到你是为止的感觉。因为我之前听张老师和何峰的播客。哦不是,是张老师跟我说的,是说简历里面最怕什么呢,怕的不是那种简历里写得特别差,然后你一交流发现这个人啥也不会的那种,你怕的是这个人其实什么都没有,但是他把自己装的特别好,有那些金边,这样的人是你难辨别出来的。

我一开始觉得好像很有道理,然后说我们尽量不要成为这样的人,也尽量不要找到这样的人。后来我发现说,好像没有或很少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因为如果他 checks all the boxes(滿足所有的要求),他如果能 fake(假装) 到那种程度了,他就已经是了。那么你到底 make it(成功) 的标准是什么?到底好的标准是什么?

Steve 40:36

我觉得除非是极少数那种 pathological liar[21] 他是病态的强迫性的撒谎,比如《Catch Me If You Can》[22]那个电影。这个人群当中我猜可能是有百分之零点几的比例[23],有人是这样,他会强迫性的撒谎,但是我觉得大多数人应该……

中二怪 41:00

对,其实我们在说的这种人,可能就是本质上没读过什么书,可能是家庭特别不好,然后什么什么,但是他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书或者什么,把自己伪装的很好,然后你就会觉得说他已经在努力了,他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我们没有理由因为这个去拒绝他。我从小到大就觉得我是一个很会 fake 的人,而且我也一直有严重的 Impostor syndrome,但是我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我每次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都觉得我赚了,比如说这一个班里我是最差的一个人,然后我经常会怀疑自己。之前在美国上学的时候进了一个 program(课程),是非常非常精英的,然后我当时就知道我能进这个 program 的唯一原因,就因为我是他那个项目里面唯一的一个国际生,我完全是因为 diversity(多样性),就是他想要多样化的原因进来的。

Steve 42:04

那你怎么就知道这一定是原因呢?

中二怪 42:05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像我这样多样化的学生申请项目,而且我的 GPA[24] 比那些人低,他们都是 4.0 的样子,从小到大都是超级好的学生,但我明显不是。

Steve 42:17

所以你相当于是个 token(象征性的) 那样的。

张潇雨 42:21

一人占据多个标签,什么亚裔女性这个那个的。

中二怪 42:24

对,是的。然后我还是唯一一个新闻系的学生,它是一个政治的 program。反正那个时候我并不觉得很自卑,但我是觉得我是一个 impostor(骗子),但我觉得我赚了。

Steve 42:38

为什么你的解读一定就说这像是一个在作弊的事情一样?

中二怪 42:49

这事情在美国也是有争执的,就是 Affirmative action(肯定性行动)[25],对吧?

Steve 42:52

我知道,但我的点在于,比如你说很少有国际学生去申请这个事,但是这本身也是一个你的选择,这也是你做出了牺牲,也是冒了险去做的事情。因为我之前申请硕士其实跟你有类似的状况。比如说成绩上,当时我可能跟其他的学生比真的不够,但我申请的时候刚好是汶川地震,所以我帮我后来的导师做了很多事情[26],然后让他看到了我的能力,我的 commitment(贡献),相当于软实力这样的东西,所以才能让我进了,也是有点像破格录取那种。但问题在于我不觉得这是一种作弊,你是在不同的层面跟别人在竞争而已。

你跟别人比的不是成绩,因为本来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比成绩这一个游戏,我只是提示了那些人,如果你们把我放在一个不同的框架之下,我是比大家更优秀的,所以就相当于你也许不是和你其他的申请者在比,你是和那些压根就没有走这条路的人在比,而且和那些人比你是唯一的,你是最出众的。

中二怪 44:24

谢谢,哈哈哈哈哈哈。我们都很优秀。

张潇雨 44:32

我的点是在于,某种上程度上来说这就是 lifehacking(生活黑客/另辟蹊径),是一种以 be smart 的方式走捷径。我觉得人普遍都有这个心态,比如我举个例子,我的一个听众也算是朋友,他就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是在深圳面试的时候他跟我说的,他本科是清华的,他是清华某个系的第一名,然后我就说你为什么这么努力学习,他说因为我是自主招生[27]进去的,是加分进去的,当然他能考上清华加不加这 20 分,他都已经很厉害了。但是他就隐隐的有一种我是加分进来的,我不是那种所谓跟大家一起高考竞争,我是加了多少分的。

Steve 45:28

相当于是觉得自己有点不值得。

张潇雨 45:29

对,有点好像走了个后门,其实根本不叫后门对吧,这是清华自己干的。然后他这四年里刻苦学习,证明自己学习挺好的,最后拿了系第一也很棒。

我就想说即使是一个已经这么优秀的学生,已经被证明了是很聪明的人,都还有这种感觉。甚至我会跟他说,我说你现在想想你可能觉得有点后悔,因为如果你不去证明自己是一个学习特别好的人,也许在大学 4 年你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你可以不用考到第一,你可以考前 5 前 10,但是你能节省出很多其他时间,或许你可以去干别的。他也有这种感觉,他也会觉得我好像有一种执念,我要证明自己其实是可以的,我觉得我们都有这种执念。bucket list 的话题绕到这儿来了。

Steve 46:20

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的游戏,很多的不同类型的竞争,我觉得如果一个人他眼中的游戏只有一两个,比如说像学生时代,我们最典型的游戏就是分数,只有这么一个游戏,当你在一个竞争很激烈的很多人在玩的游戏当中,而你又不是那么好的时候,你肯定会自卑,你肯定会幻想着你能够不自卑,所以你肯定会有冒充者综合症,我觉得这是人的本性,我们会有 fantasy(幻想),因为我们在竞争中会想要赢,而要赢的话,你必须得有一个想象的目标。

但重点就在于如果你看见这个世界其实有很多游戏可以玩,我觉得你的幻想就不会那么的强烈了,你反而没有那么多的执念。我觉得最理想的状况是你最终发现其实有一个游戏是只有你一个人可以去玩的,而且只有你可以把它玩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没有幻想说我要变得比谁更强,因为最终你会发现我其实不需要比任何人更强,因为我不需要跟任何人比,我这个个体是极端独特的。

张潇雨 48:08

所以我经常有一个比喻叫做,你要想跑步得第一名你就自创一条赛道,那你就是第一名了。

Steve 48:18

因为如果你在一个单一维度上去和别人比,我其实觉得这是一件不太聪明的事情,比如说你跟别人比分数。

张潇雨 48:30

或者说人生应该有一点田忌赛马的态度,对吧?

Steve 48:35

不是田忌赛马,比如说成年人世界最多比的就是有没有钱对吧,但是我觉得这个很容易反驳,一个比你有钱的人他不一定比你开心,他和他父母的关系不一定有你们家庭关系好,他的性能力不一定有你强,他的情商不一定有你有高。但是你不能说你在这一方面比他好,你就比他好了,因为他有其他方面也比你好的,如果你把两个人足够细的分解到最后,你会发现任何人之间是不可比的,都是有一些好有些不好的,但是最终你没法得出一个总的分数,说到底谁高谁低。

张潇雨 49:14

生活不是这么简单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以打个分,跟相亲似的。

中二怪 49:19

我想起之前有一个美国的俚语,哎,又是不能播的内容。它叫 big dick power[28],叫 BDP,大丁丁的力量。就说有的人就有这种 big power。

张潇雨 49:35

不如叫 giant dick power,简称 GDP,哈哈哈哈哈。

中二怪 49:40

就是你会感觉到他整个人是很自信很向上的,无论他有没有钱,无论他身边有没有女人,或者他事业成不成功,你觉得他能行,或者是他自己表现出来的那种感觉就是他可以。有一些人有这样的能力,如果把这个作为一个判断标准,是可以超越一些东西的,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去找一些像 BDP 这样,自己身上的 power。

Steve 50:07

这种我觉得算是人格特质。我记得弗洛伊德说过,他说当一个男人的妈把这个男人视作掌上明珠,但不是溺爱,而是把他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特个体,他就会有这种人格,他会充满自信,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 big dick,哈哈哈。

中二怪 50:37

对,我觉得人都应该都有一点 BDP。

张潇雨 50:39

所以我总说,如果你觉得很多事情你不知道怎么去开展,就先达到一点小成就,让你觉得有一点自信了,虽然我没有这个没有那个,比如我长得也不行或者怎么的,哎,但我播客做的还可以,也算是一个小成就。当你 achieve(达成) 一些小成就的时候,这个东西会带来一个正向的激励,然后一点一点的越来越好对吧。

Steve 51:05

这就是 lifehacking 是吧,中文怎么说,有点像是找到捷径?

张潇雨 51:18

不能叫捷径,而是另辟蹊径。

Steve 51:21

对对,所以如果把这个和我们今天的话题遗愿清单联系起来,我觉得这或许是一种思路,就是说你给自己提出的遗愿清单,如果是和别人竞争有关的,这也许不是一种好的方式。

我个人看法是你的遗愿清单应该是那种另辟蹊径的事情,因为这样子的话,你这个人的可能性才能够因为这个清单的存在而被扩大,变得更丰富,如果你列出来的东西是我要挣够一个亿,或者是我要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前 500 人之一,虽然这是个清单,但他还是在和别人在比。

张潇雨 52:11

你的建议是,也不是不能有,但可能应该是那种更好的,应该是那种另辟蹊径的独特的属于你的一个东西。

Steve 52:19

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我会觉得如果你列出的东西还是一个比较世俗或者比较常见的和竞争有关的东西的话,我多少就会觉得这个事有点俗气,觉得你就这么点指望?我很毒舌的一面就会这么想,这个就算你的遗愿了?那你这个人活着,还是只在跟别人比。

中二怪 52:47

你把自己放入了一个世俗的标准当中,你并没有在寻找自我。

张潇雨 52:51

但我还挺理解,我当然知道有那样的更好,但是我还蛮能理解大家的愿望,其实都是一些相对朴素的。

中二怪 53:00

我先回到最开始的出去玩的问题,我觉得可以分享一点经验。我一直都是一个特别浪的人,我从大概十几岁的时候就经常自己去世界各地跑着玩。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去一些比较小比较偏的地方。然后当你做完了这件事情之后,就会慢慢的觉得说,原来这件事情并不难,而且我已经是一个可以这样做的人了,那就继续往下做这件事情。其实它不是一个你要赚到多少钱,或者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去做的事情,而是你喜欢这件事情你就去做,然后通过不断的迭代,不断的发展,离你想要那个目标越来越近。所以我之前看到过一句话,说人不是寻找自我,而是选择自我。那个自我不是已经长成了放在那儿让你到处去找的一个东西,而是你要通过不断地和外界碰撞,自己的迭代,慢慢去选择,然后就变成了一个那样的人,他是始终在发生的一个状态,而不是一个形成态,你去寻找它。

张潇雨 54:12

你说的很好,我想起动机[29]老师有一句话,原文我忘了。他说什么是自我,自我不是说你已经长成了一个样子,以那个样子再去做各种事儿,而是你展开自己生命的过程,你探寻这个东西过程的本身就叫自我。

Steve 54:32

自我就是变成的这个过程,becoming 的过程。

张潇雨 54:40

所以回到旅游上,刚才二怪也说了,我得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假如你想去冰岛的话,你可以直接去做这个计划,或者你觉得这个事确实有点麻烦,你先从去一个比较近的地方开始。我先在一个非高峰时段,奖励自己出去玩几天,如果你在中国的话,就东南亚或者是我说的新加坡什么日本不管哪里,你就找几个朋友一起。

如果你把去冰岛弄成一个特别大的事,你就会做各种准备,什么看极光怎么办,怎么去的各种行程,然后俩礼拜怎么玩,谁来开车等等,特别麻烦。这个东西就会像一座大山一样阻碍着你。你先从小的开始,你就是找一个地儿,甚至都不用做什么攻略,直接去就行了。

我现在就有一种自我催眠的技巧,就是我去任何一个地方我就不做攻略,零攻略。就只干一件事,第一定好机票,第二知道自己住哪。然后每天早上在当地吃饭的时候,我就想今天去哪,这个东西我就反向催眠自己和训练自己一件事,就是说我还会再来的,比如我这次来伦敦了,或者去东京了,我会说你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巨大的事,说伦敦特别有意思,我要在这干 18 件事儿。就说我反正还会再来,对吧,我这次先别那么累,没逛完下次再说。今天我想逛就逛,不想逛我就找地儿呆呆,然后你会觉得你很适应这种,你随时想来喂鸽子[30]都行的感觉。

你 fake 这种感觉,其实我不是,但是当你有这种感觉,你某种情况自我催眠了以后,你就适应了。我现在就跟自己说我英国签证是两年多次的,我想去我就去咯,对吧。然后确实也是这样,我在那玩的也挺好,想再去也没什么障碍,就会觉得你就是适应了这种生活了。

Steve 56:52

所以我之前去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我没去,卢浮宫也没进,当时就是有这种心态,觉得没事以后还会再来。这个有点像比如说你把你去旅行的目的地当做是一个你这辈子就只来这么一回,那你肯定就想打卡所有的地方,但假设这就是你隔壁的城市,就像上海旁边的杭州对吧,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我必须得做的事。

张潇雨 57:22

it's not a big thing(这不是什么大事),所以我这一回带我爸妈去东京,然后我妈说去哪啊咱们,我说咱们就每天早上吃早饭的时候想,为什么,因为以后这就是你后花园,你想来就来,你得有这种心态,然后我妈说什么鬼。哈哈哈。

中二怪 57:38

我觉得这也是 fake it 到 make it 中间经历的一个最重要的转折,其实是你经常练习,经常祛魅。第二个就是轻量,减轻你心里面的负担,减轻了负担,你就可以经常去,你经常去你就可以减轻负担,这两个是互相转化的,慢慢就成为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就成为了那样的人。但是你要从 fake it 开始,第一次可能会觉得有一点压力甚至 shameful(羞耻感),然后你就要更加经常的去做这件事情,那么它的负担就会越来越轻。

Steve 58:14

就是说你在 fake 的时候,我在装的时候,我理解这个装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更像一个在心理上你把一件事情看作是你已经拥有它或者已经有资格拥有它,所以它对你的意义就已经变了,如果这是一个你觉得我没有资格拥有它,我很难得到它的东西,比如说你把一个人当做是你的男神或者女神,你实际上就增加了你跟这个事情之间的距离,你就会更容易觉得说我没有资格得到他,但是当你装的时候,你其实在心理上跟这件事情的距离已经拉近了。

张潇雨 58:52

对,我觉得我还有另外一个例子来分享,也是我自己。是我大概两年前开播客的时候,我想说我这个博客肯定是要讲点东西,不能是纯扯纯闲聊,有点内容有点知识性。这时候就一个问题就来了,你得准备到什么程度,你才敢给人讲这个东西对吧?你得多懂,你得多确保你特别对,你得多对人负责,你才敢给人家讲,这都是心理负担。当你这么想,你会发现你永远开不了播客了。

Steve 59:27

前两天我粉丝群里面有一个朋友分享,他说我今天开了第一期播客发出来,然后我听他一上来就说我这个播客担心没有什么有用的东西可以讲,所以录了很久都没放出来,他自己分享也在说,他觉得跟 Steve 老师跟张老师比起来,我这播客实在太没有营养。

张潇雨 59:48

不能这样不能这样,跟我比你永远开始不了。哈哈哈哈哈。

Steve 59:54

我想到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关于欲望的问题,当你有一个欲望的时候,欲望就成了你的负担。但是如果你能把比如说录播客这件事情,当时我就跟这个朋友分享说如果你是带着一种欲望,是带着一种要被大家认可被大家点赞的欲望,这件事就会变得很难很累。

但如果你不是以欲望驱动自己,你是以意义来驱动自己,或者就是好玩。你得把那个目标看得更长远一点,你想的不能是我这一期发出去之后有多少人点赞,有多少人喜欢,而是长远来说你做这件事情,你的意义是什么,你想要实现的是什么?我觉得把视野放长远一点的话,可能做一件事情会更容易一点。

张潇雨 01:00:52

对,我的经验就是你这个事要做给自己。比如我做播客我一直强调,我觉得《得意忘形》是我这两年做的最骄傲的一个小事情,我很满意。最重要的一点是,我觉得每一期我都是给自己录的,我觉得我有一个困惑了,找你们一起聊聊,或者我觉得这事儿我挺想帮助大家解答一下,但我也没想好怎么回事,我就找你们聊聊,或者我就单纯想跟大家扯扯淡,我就扯一扯,你就不会用这期讲多少干货,下期怎么样来衡量自己。

Steve 01:01:30

这能不能说是一种是 follow your heart 跟随你的内心,你想要做这件事你就做。

张潇雨 01:01:37

You feel like doing,对,就是这样的,然后一直做,而且这个事带给你很多正向反馈。你跟朋友在一起扯淡特开心,或者你听到自己之前某期节目觉得很好玩,这些东西就够了,这会让你更容易的开始。

Steve 01:01:54

你不是拿一些客观的可衡量的标准在要求自己。

张潇雨 01:01:58

比如我现在这个播客做两年了,有一定听众基础了,我不会问自己说我现在确定我就是一好主播或者不好主播,I don't care(我不在乎)。我只是做了这么一档节目,然后我 have fun(开心),只要还会继续 fun 我就继续做下去,至于我是一个好主播还是坏主播,这个东西达到了教育意义还是达到什么意义?这个我觉得不是那么重要,人家听你这个东西可能也不是来上课的,谁要听你上课啊对吧。

Steve 01:02:27

我觉得有没有可能,比如以做播客为例,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在试图把这个节目做成一个「好节目」,可能你吸引来的听众就会是那种带着评判和挑剔的姿态来听你的节目的人。但如果你不是想着「好」来做节目的话,那么来听这个节目的人也不是带着这个心态来的。吸引力法则。

因为你想要做好,是希望有很多人能够听这个节目能够给你点赞,你们之间的连接是建立在好坏上面的,但是这不是你跟人唯一建立连接的方式,我可以做一个很 pointless 很漫无目的的事儿,但是我同时就可以跟那些也同样漫无目的的人建立关系,而这种关系我觉得不比那种你通过「好」得来的关系要差。

中二怪 01:03:27

你说这个我特别有感触,因为我之前也写过这方面的微博,是讲我学开车的事情,关于好坏这件事情。因为我开始一直都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司机,我觉得我自己开得非常差,所以我一直都不敢开,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的敢开车。

我真正觉得自己会开车的转折点是在于我已经不在乎好坏这件事情,我只要从这个地方开始开,我开到了我就算成功了,不管我是好还是坏。后来这也是我学语言的一个方法,就是我从来不会在意自己是不是口音标准。比如学讲西班牙语,我不在意我是不是一个西班牙语讲得好的人,我只要会讲西班牙语就够了。

张潇雨 01:04:18

能沟通、能 have fun、能达到你的目的,就够了。

中二怪 01:04:21

所以还是轻装出发吧,不要想好与坏的问题,而是我真的想做这件事情,那个出发点是最重要的。

Steve 01:04:31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清单上面的事情,是那种逼着你做一些你必须得做到的事情,其实这种清单你可以再想想,因为是会让人挺有压力。

中二怪 01:04:46

我觉得世俗的标准类似是一种妄念,就好像你在要求别人做什么。比如说你想做 Vlog[31],我就想说如果你的要求是我想做一个播放量 100 万的 Vlog,那就很难,因为那是要很多外部的条件以及各种时机,这些都是对他人的希望,这不是你能控制的东西,你想要的是一个欲望,而不是一个愿望,愿望应该是由心产生,而且是你自己可以达到的。

Steve 01:05:19

我前两天在微博上发了一句话,your soul will reject the tyranny of your mind[32],就是说你的灵魂会反抗你理性的暴政。我当时翻书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一下就被击中了。就是刚才中二说的,你的理性部分,它会想说你应该做什么,你必须做什么,你应该达到什么。

人的理性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诅咒,因为你会评判,理性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理性很容易爱上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我的理性对我自己得出一个评判,然后我就会把这个评判视作真理,我就觉得我就应该是这样的,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你理性上认为你要做的和你实际在做的事情可能是很不一样的,对吧?

比如说我是一个喜欢艺术的人,但是我的理性告诉我,我必须做金融或者我必须学医,因为这样子我才能够有钱,我爸妈才开心或怎么样。当你一直这么做的时候,其实到最终你不会觉得满意的。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就算你真的把遗愿清单上的事情全部实现了,你不会觉得那是一个你想要的生活。

张潇雨 01:06:46

一般中年危机都是这么来的,到 40 岁然后发现我都已经这样了,但是 I'm not happy at all,我一点也不开心对吧,我满足了所有人的期待,但最后我一点也不满足。

我觉得这个话题我们讨论的还比较清楚,我进入下一阶段,太能聊了,hold 住。

在愿望清单里还看到一类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愿望,我觉得执行性也很高,甚至我自己都想实现,然后看你们有什么想法,或者给大家出一些主意。

一般说的是生日,是生日的时候想做几类事情,第一个是想开一个生日演唱会,就说我今天是我的生日,比如我 30 岁生日或怎么样,我开演唱会我的亲朋好友来听我唱歌,我就觉得很棒。还有说我生日的时候想做一个剧场小演讲,我自己的一个 TED[33],我的亲朋好友来听,可能我讲我的生活,我的感悟,我的工作等等,或者我组织几个人一起来讲,我是寿星压轴来讲。还有类似于说在我的生日开一个 Jazz 的弹奏会,我觉得这很棒对不对?

中二怪 01:09:39

对啊,a good story(一个好故事),你多少年回来再去看这件事情也很有意思。

张潇雨 01:09:44

而且我觉得完全打破了我们一般情况下对生日 party 的想象,对吧,不一定非要大家一块吃饭什么之类。

中二怪 01:09:53

对,我这有一个绝佳的例子,是我的朋友也是我们公司的艺人,一个叫思文,一个叫程璐,他们两个是脱口秀演员。他们在可能 5 年 10 年前他们婚礼的时候,因为他们特别喜欢美国的吐槽大会[34]的节目,所以他们把自己的婚礼办成了一场吐槽大会,就他们的朋友一个一个上去讲,最后是他们两个上去吐槽这些朋友和吐槽他们自己,也没有太多人,听众就是他们婚礼的观众。每个人稍微准备准备就上去讲了,他们就觉得这个形式还挺有意思,一直到现在我们还在讲这件事情。然后过了几年之后,中国就做了自己的《吐槽大会》[35],他们就是主创。

张潇雨 01:10:45

Very good story,后来累成这样了,天天讲。哈哈哈。

Steve 01:10:52

我觉得这一类愿望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觉得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在工作之外去做一些很认真的事儿,很 serious 的事儿,工作认真是因为要挣钱,但在生活里,比如说亲朋好友之间我们很难去准备一个演讲或者是一个活动,whatever(不管怎样)。

大家平时聊天都是不要聊那么严肃的事情,咱们聊点开心的。但问题是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是应该 relax(放松),但是我觉得生活里不能完全没有很认真的很严肃的,需要你花时间花精力去准备,去正儿八经做一个作品,我觉得其实这样的机会是蛮少的。

张潇雨 01:11:45

对,所以这个留言是我当时看到我就特别喜欢的,然后我就说这应该干,甭管你是几岁,我觉得完全可以搞。你想搞演唱会,那就好好练练歌,然后你把大家请过来,自己做一个小演出一样的东西,之后再一块吃饭或者怎么样,我觉得这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Steve 01:12:07

还有比如说你在演讲,唱歌或者是某一种乐器方面有很高的热情,都不一定是天赋,你知道这是一件你很在乎的事情,但是你生活中别人不理解或者不愿意欣赏你的这种热情、这种投入,这是多么难令人难过的事情。

张潇雨 01:12:28

对,所以这种愿望一出来,我想象背后的原因是我觉得我们很少有那种表达一个别人看不见自我的机会。比如我跟你老在一块录播客,或者我跟另外一个人接触,他就只知道我打网球,但其实我可能还有别的一面。每个人都有一些除了日常工作,我是一个儿子女儿等等这种简单的社会身份以外的个性。

比如我很喜欢弹 Jazz,然后我很喜欢唱歌,我喜欢演讲或者怎么样的,但是我给谁表演去呢?我不能拉着你跟你表演演讲对吧。但其实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些才华、乐趣、兴趣、能力,它是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展现给别人的,哪怕是好朋友之间我也不会说没事就给你展现一段贯口什么的,不会这样。但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小小的仪式,这次是我生日,本来大家就是给我来庆贺的,聚在一起很开心,我能做一个准备,然后用另一种方式跟你们 connect(连接),用另一种方式连结和表达自我,我觉得这是特别值得鼓励的。

Steve 01:13:43

因为常规的人际交往模式,它决定了我们能展现的带宽是很窄的,所以说你呈现出来这个人的画面是很 low-resolution,清晰度是很低的。

这些我觉得不一定是一个 bucket list,但是我觉得这可以作为生日 party 的创意,就很值得。甚至可以是每年你都有不同的主题,而且你知道比如说我明年打算开个演唱会,你今年开始就会认真练唱歌对吧?或者我明年要做个演讲会,你就自然开始准备了,他不需要是你一辈子才做的事,你可以每年都做。

张潇雨 01:14:31

对,或者是隔两年做一次或者怎么样的。

Steve 01:14:33

对,包括我觉得比如说夫妻之间的纪念日,你也可以每年定说我们俩一块做个什么。比如今年我们俩一块表演街舞、相声、报菜名,完全可以。

中二怪 01:14:53

合奏啊什么的,好浪漫。然后纪念日之后,你们可以出一张小的纪念专辑,里边就一首歌,也很好啊。

张潇雨 01:15:09

包括大家可能给你吐槽什么之类的,也看一看。

中二怪 01:15:11

你建个豆瓣词条什么的,很有意思呀。

Steve 01:15:15

也能邀请比如说你的朋友们一起加入这种创作当中,可以出一本诗集?写一个短篇小说?好多。

张潇雨 01:15:18

比什么喝大酒,吃个蛋糕强多了。

中二怪 01:15:28

我有朋友拍电影,他就是把他所有的朋友全部都拍进去了。

张潇雨 01:15:34

所以这是连接了纪念日这一大类愿望,还有一大类愿望,也可能体现了《得意忘形》听众的特点,就是大家很想创作。比如说我一定要写本小说,或者我一定要拍个短剧电影。还有一个也很酷,我很喜欢。他说我的遗愿清单是给迪士尼的电影配一次音,很棒啊。包括有说我想写剧本的,或者我想开一次个人的摄影展,我觉得这都很好。然后我就在想说怎么能让大家开始做这件事。

中二怪 01:16:15

我的范围。哈哈哈。

张潇雨 01:16:14

我的想法是说你可能还没到拍一个剧本别人就来抢,也没到摄影大师随便就能开一个展的程度,但你完全可以先利用这种小的机会,你先拍起来。比如这次你过生日,你就在家里或者一个小的 venue(场地) 里布置一个微型的摄影展,然后大家来看,你给大家讲说,你看这是我在什么时候拍的,这本身已经实现了你的某种开摄影展的愿望。当然你可以更精进技术,你可以去更高规格的地方开,但是 start from very small,right?你可以从很小的地方开始。

中二怪 01:16:53

是,其实这个是我自己的 bucket list。我从小到大一直想,无论是以小说还是电影的形式,然后它是一个完整的作品,然后我要做出这个东西,他完全 represent(代表) 我自己,完全能代表我自己,别人看了这个东西,他就完全知道这个人底层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格。他完全能够了解你,即使过了 10 年 20 年他再回去看你这个人,可能我已经死了,然后他再回去看,他能说跟这个人好像是朋友,能够交谈,他能够懂他的灵魂。我希望能做出这样的一个作品就够了,我的人生就可以完美。后来我发现这个想法是不对的。

因为我现在也在做跟影视相关的东西,有很多自我表达的东西,我会发现人的自我是一点一点的展露,一点一点的发现,你是离他越来越近的,而不是说你之前都没有,你也没找,你也没做,然后突然就有一个作品,能够表现所有的你。无论是表达自己的能力,还是发现自己能力,都是在不断的迭代中慢慢的去练习,而不是说你想做这件事情,然后你花了很长时间的想法积累,最后一开始写就成了的,这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我最近看了很多同一个 showrunner(节目统筹),同一个主创,他做的很多剧,你会发现这些剧越来越像他本人。一开始的时候他做这个剧,你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创作者身上的影子,包括不同的公司、制作人、资本的那些影子都在他们的身上施加了影响,但是当他做到 40 岁、50 岁、60 岁,他越来越有能力表达自己,他也越来越越来越有能力去创造只属于他自己的想法,不在乎别人在说什么,那么做的东西就会和真实的自己越来越像,所以它是一个慢慢的迭代的过程。

Steve 01:19:01

这其实就像艺术创作,一开始你都是练基本功。你有了这种能力,你能力到了一个水平之上,你才有可能真的开始去表达,自我表达其实是有一个能力的基本要求的。你不能什么都不会,你就表达自己,其实是没法表达的。个人风格是在有一定能力基础之后才有可能实现的。

张潇雨 01:19:30

甚至有很大能力基础之上才能感受到风格。

中二怪 01:19:33

包括我觉得如果是有很多的作品,你有更大的可能性去展露比较真实的自己,你可能这有一点那儿有一点,最后集起来才像是一个完整的自我。

张潇雨 01:19:45

我甚至更庸俗一点,我就觉得这是一个 bargaining power(议价能力) 的问题,只有你开始做了,你做到一定的行业地位和别人认可了,比如说你是斯皮伯格,你想表达那你表达呗,我给您送钱,让您表达。你是 Adele(阿黛尔),你想做一张完全属于自己的专辑,对不起我给你 1000 万赶快给我做对吧。你说你现在什么都不是,你什么都没做过,上来就说我要表达自我,我要怎么样,who cares?也不是没有人 care,只是说你可以通过这种东西积累自己的能量,然后能让自己更好的表达自己。

Steve 01:20:24

我觉得可以表达自我,可以被看作像是一种人生的追求跟终极的意义。

张潇雨 01:20:29

我甚至觉得人天然就是有表达欲的。

Steve 01:20:31

就说如果你这一生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为你表达自己来服务的。你需要花很长时间去积累各个方面的能力、资源、社会关系,然后你对自己也不断在探索在发现,然后到了某一个阶段,你就可以发现说,现在我做的所有的事情都好像越来越跟表达我自己有关了。而不是说我是在为别人做很多事情,以这样子的方式存在,这种生存的状态,我觉得是一种很理想的生活。

张潇雨 01:21:07

非常理想,而且这个东西完全不限于作品,比如说有一类朋友说我想当一个艺术家,我想拍一部什么作品,我说你不要把艺术家想成一个特别 fancy(美好) 的职业,只要你探索自我表达自我,你就是艺术家了。

Steve 01:21:24

因为人本身就是艺术品,人太复杂太复杂了。人比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更复杂,也更丰富,所以他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比如说一张画布你可以画,但是人这个东西的丰富程度跟画布的丰富性或者可能性完全没得比。

张潇雨 01:21:45

对,两个信息量都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Steve 01:21:48

所以你如果把自己当做是一件艺术品,然后你的生活就是一个创作自己的过程的话,只是说创作之下可能有很多子创作,比如说你去画画、你唱歌、你写诗,这些都是你艺术品当中的一部分,但最终你自己是一个整体的艺术品。

中二怪 01:22:07

是的,而且你比它们加起来还要更大更广。

张潇雨 01:22:11

所以我觉得先从小的地方去表达自己,然后不断的去训练,最终你表达自己的形式,可能都是你完全没有想到的。你可能觉得是一个短片或者是一个电影,后来可能不是,你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Steve 01:22:32

而且我觉得这样子想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前面说那个你值不值得的问题,如果我是一个作品,我要做的是去创作,这跟我值不值得没有关系,我只是创作。

张潇雨 01:22:49

我甚至要隐在作品的后面,我的目的是把这个东西做出来,做好,表达出来。至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都不重要。

Steve 01:22:56

对,比如说我不值得做播客,这个跟值不值得没有关系。一个艺术家要创作一个作品,他不会说这个作品我不值得去做,他从来都不会这么想,这完全是两个根本就不相交的线。

张潇雨 01:23:17

甚至可以说一个东西是你理性的评判,一个是从你灵魂中诞生出来的,一种简单的想实现的东西。我觉得我也是到了人生的某个阶段才开始学着少用脑子思考,多用身体或者灵魂思考,多用心思考这种感觉。

Steve 01:23:38

人要对自己绝对的坦诚,这其实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你要表达自己,你得先有一个能力水平,这个能力当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你能对自己坦诚,这绝对是一个需要锻炼的能力。

中二怪 01:23:56

我有一个锻炼的方法,其实跟前面说的也是一样的,就是要让你的大脑习惯被奖励。当你有一个想法的时候你就去做,无论这个想法是什么。只要是从你大脑中发散出来的,比较 spontaneous(自发的),是你自发的,那么你就去做它。

我有的时候就很简单,我今天早上起来突然想吃一个店,然后我就去吃。或者我今天觉得我就突然想画一个画那我就去画。然后你的大脑就知道说,我想到这件事情它就能被完成,你就在不断的 feed,你就在喂养它,然后它就会慢慢的知道说我可以有更多的想法,我只要有想法就可以被完成,他就会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正向循环。

张潇雨 01:24:49

英文叫 takes a little bit getting used to(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就跟我刚说的一样,是你允许、习惯自己就是一个到处看球的人,他没有什么好或坏。他就是你想要,你有球就去看,没时间就别去就好了,没关系。

Steve 01:25:06

如果我们用人格化的方式理解,这就是所谓的一个人内在的声音,对吧。你会把这个东西理解成是我内在有另外一个我,有一个小孩或者声音,如果你一直回应他,你奖励他,你就会让他知道说你的想法是很重要的,你的想法是值得被听见被实现的。这样这个声音他就会觉得我是被重视的,我说的话是 what I say matters(我说的事很重要),别人会 care 我说的话。

中二怪 01:25:37

不要用理性去打压他,我觉得就是溺爱那个创作的小孩的声音。

Steve 01:25:42

你不断的去奖励他,他就会越来越多的给予你指导和启发,所以这是一个互惠的过程。

张潇雨 01:25:51

是的,所以我看到有一个读者写得还挺有意思的,他说的很具体,他说他希望在法国雨季的时候,能在巴黎的一个画室里边画三天三夜的丙烯画[36]。

中二怪 01:26:08

我感觉他会睡三天三夜。吃三天三夜下午茶。哈哈哈哈。

张潇雨 01:26:14

没有,这是一个很具体的很好玩的点,我觉得人都是喜欢在那种很自由的,又很贴近自然之类的状态里去挥洒去表达,但前提确实是你可能先要弄清楚丙烯画是一个什么东西,你想要画什么你怎么表达,慢慢有一天那个东西自然而然就来了。

Steve 01:26:35

我觉得能提出这样目标的人,如果以一个人的自我创作的完成度来看的话,他肯定是相对来说完整的了,他已经能这么清晰的定义有这么一个画面了。可能一开始,比如说 5 年前,他说的是我希望以后做个艺术家。

张潇雨 01:26:58

对,也是鼓励大家去把愿望弄得更具体一点,所以我们现在异想天开一下,到底一个人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给迪士尼电影配音呢?我提供一个最庸俗的答案,就是你给电影捐点钱让他们让你配音。

Steve 01:27:20

是官方配音,还不是说你自己网上搞的那种鬼畜?

张潇雨 01:27:22

那当然,我自己觉得可能是这样的,你大概率配主要角色没戏了,因为它有专业要求,但很有可能你可以去比如说配一个特别重要的小角色,就两句台词等等对吧,这种我觉得是有可能的。我不了解这位听众,但我猜他可能是说我希望在我特别喜欢的一个作品里边,成为小小的一部分,我就很开心。

Steve 01:28:03

我觉得有可能的一种实现方法是说,我们假设你非常喜欢迪士尼的《灰姑娘》这部作品。你可以成为比如说中国最熟悉这部作品的人,或者是最权威,对他的研究是最透彻的人。包括你能够在这件事情上做出一些挺牛掰的贡献,你可以成为比如说这个故事的周边产品的收集者,反正就是你在这个事情上做出一些别人都没有做到的事情。这样子的话,也许到某种程度迪士尼就知道你了。

张潇雨 01:28:53

我同意,Disney will know your story(迪士尼会知道你的故事),没准你就成为了某种小小的文化现象。

Steve 01:28:58

对,因为说迪士尼他也是在创作,如果你做的事情能够也成为他创作的一部分的话,他就会说这个人对我的创作是很有用的,所以我们之间也许有某种形式连接。

张潇雨 01:29:14

这个听众可以去找一找暴雪公司的案例[37],具体的忘了。但是你打游戏的话大家都知道暴雪这家公司,做魔兽世界什么的。他们有时候会 honor(表彰) 那种特别有意思的玩家的一个表现,是会在游戏里边用玩家命名一个道具,或者弄一个无关的 NPC 来奖励或者表彰甚至纪念某一个很好玩的玩家。比如说里边有一个玩家就种田,什么都不干,就种田,种到什么 70 级啊怎么怎么样。这就是一种他们跟自己的 community 的一个互动。我觉得迪士尼肯定也很强调这种东西,如果你能真正的成为他们 community 的一员,没准到时候你就有一个机会,可能不是去迪士尼电影配音,可能是去迪士尼乐园担任一个什么小角色都是有可能的。

Steve 01:30:05

这个也很好,你去迪士尼工作,去扮演个角色什么的,说不定你就火了。

张潇雨 01:30:15

对,我觉得可以打开这个思路去想。

Steve 01:30:26

这个其实说起来不难,不是不难,就还是有努力的空间的,它不是一个完全不可能的事儿。

张潇雨 01:30:33

我觉得其实这世上没有什么事真的不可能。除了那种先天条件,比如我真的打不到 NBA,因为身高和身体素质这是一个我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是其他的东西我觉得没有什么绝对不可能。

中二怪 01:30:43

我想起之前看《奇葩说》有一个题[38],说如果你的朋友有特别不切实际的梦想,你要不要阻拦他?当时何炅在那个节目说,如果何炅特别想打 NBA,我当然要阻拦他了。我觉得这个概念在于他到底喜欢 NBA 的什么?

Steve 01:31:06

对,我觉得取决于你想打 NBA 其实只是在这个方向上你看到的一个你认为合适的或者你能够接受的一个目标,但是当你在不断的参与这件事情的时候,你的目标是会不断的 update(更新),是会不断更新的。你会越来越多的找到说,其实我非常在意的是 NBA 的整个比赛或者这个运动项目?最终你不一定就会去打球,但是你有可能成为比如说中国最懂 NBA 的人。

张潇雨 01:31:35

或者是一个很好的经理,你就特会交易球员。

中二怪 01:31:39

你何炅可以去讲解 NBA 的节目。

Steve 01:31:42

或者说你可以拥有中国最权威的 Fan Channel,你做一个粉丝的播客,球员会上你的节目。或者是你会画画,官方会用你的主题创作,这都有可能。

张潇雨 01:32:03

对,美国的 NBA 的球员经常上播客的,他们有一个很逗的传统,就是他们很喜欢播客,那种特别大牌的什么杜兰特,詹姆斯这种都会去播客上节目的。

Steve 01:32:13

所以就说这个目标我觉得就它不一定非常固定定死在那。

张潇雨 01:32:20

我们天然就会想说打 NBA 就是一块事儿,其实你拆开走进去看还有极度的分工细节,可能写的东西都是你难以想象的,可能你就是喜欢天天在那算数据对吧?

Steve 01:32:34

所以我觉得当你在列清单的时候,不一定一开始就是一个非常具象,比如说三天三夜画丙烯画这种事,我觉得他可能确实思考过了,他已经到这一步了。但是你不能因为别人写的这么细,你也要给自己定一个这么细的东西,因为很有可能你真正做的事情可能不是在巴黎,在其他地方。你的创作不一定是丙烯画,可能是行为艺术或者是舞蹈,这都不一定。但是你一开始的目标可以是我想要在一个特别的地方创作一些属于我自己的东西,然后你从这里开始去尝试,慢慢的发现,最终那个画面慢慢地才清晰。

张潇雨 01:33:21

包括中间可能有很多试错,你做了这事发现也不是那么喜欢,然后再换对吧?都是这么一个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才是意义所在。所以有一个听众说我想写一个特别棒的剧本,把我的毕生之智慧和经验都写进去,我说 you can start with 先写一个特别不好的剧本,对吧,然后你再看看这事怎么弄,一定是从这儿开始的。

Steve 01:33:50

像我之前跟很多人都讲过,我觉得对每一个人都会很有帮助的事,就是你去写你的个人成长史,你把你以往的历史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一方面肯定是梳理回顾,但另一方面它其实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在当下,你选择用文字去回溯你之前所有的生活经历,我觉得它有很多方面的意义。而且真的在心理学研究里面会看到说,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他对你的各方面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像比如说两组大学生,一个实验组对照组,做了这个练习的人,他们大学的退学率会大大的降低,它会更加有毅力,更加愿意去努力学习,给你带来很多的好处。

我觉得从自我创作的层面来说,它能够帮你看到你的存在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你的存在不应该被某一个具体的目标定义,因为当你回顾过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存在从来都不是被某一个具体的事情给驱动的。你长这么大,不是说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考上 100 分而服务的。你会发现你的存在,你做很多事情的动机都是丰富多彩的。这也是我觉得可以跟 bucket list 列表相结合起来的点。

张潇雨 01:35:30

我觉得也是给听众一个提醒,我相信尤其是《得意忘形》《Steve说》的听众们其实还是很愿意探索自我,表达自我的一个人群。从现实的层面上来讲,我最近也有跟一些比如说做艺术家支持计划等等的人聊天,他们可能会 sponsor(赞助) 一些艺术项目或者艺术家或者创作计划。包括大家知道《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作者哈珀·李[39],她一直想写那个书,后来她有一个好朋友就给了她一年的钱,就说你把工作辞了就专心去写这个小说。她就用这个钱写了一年出了这本小说,后来这个小说成为经典中的经典。然后我就想说其实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类似于这种 sponsor program 或者怎么样,你想想大家的挑选标准是什么?

从非常实用的角度来说,这些人的筛选标准,比如说以后我要做类似的项目,我希望也能 sponsor 一些年轻艺术家,我筛选标准就是你来我这儿,你已经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你已经试过好多次了。比如说我想录播客,我也录过三集了,发现这不行等等。我之前已经为这个事做出很多具体的小小的努力了,然后我现在终于想明白了,我万事俱备,说难听点,就差这一笔钱对吧?让我专心致志的把这个事实现,用半年一年也好。而不是说,来申请问你想干什么,你说我就想花一年时间想一下我要干吗,你连这个程度都没有做到。从功利的角度讲,人们肯定会更愿意 sponsor 那些已经想得比较明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那帮人。

Steve 01:37:26

也许当你想要去求助于别人的时候,你不能只停留在「想」的层面,也许你已经开始做了,只是说这种做还可能比较业余,不那么正式。但这不是一个突然的跳跃,我曾经停留在想,然后我现在突然就开始全面铺开去做。就比如哈珀·李,虽然我不了解,但是我猜她之前可能已经写过很多东西了,如果她从来没有写过小说,就说你能不能借我 10 万块钱我要花一年写小说,这可能打水漂了。你不能跳过前面先去尝试和去实践的阶段。

张潇雨 01:38:20

换个角度说好多人没有跳过,好多人做了努力,你非要跳过,人家为什么要支持你。

中二怪 01:38:29

我觉得这个事情可能有一个好实现的标准就是即使没有这笔钱,你也会做这件事情,只是它会成型的更慢一些。钱是一笔它的助推剂,你总归是要做这件事情。

张潇雨 01:38:38

所以我总说资本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你都已经很 ready 了,它不是来拯救你的。

Steve 01:38:45

或者说如果你要没这笔钱,你不做这事,说明这事对你可能也没有那么重要。

张潇雨 01:38:50

所以我觉得也是给大家一个建议。我有时候也会换个角度,跟我的一些觉得自己工作很烦的朋友说,很简单,现在假设你公司给你一个不停薪留职,给你一年时间去浪,每月给你发工资,你想干吗?最终大部分人回答不出来的。

Steve 01:39:14

最终你做的事情是真的能够创造一些价值的,那么无论如何最终都会有一些人愿意去购买这种价值去支持这种价值。但是你怎么确保你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我的假设是人本身是有价值的,人的价值在于每一个个体的绝对的独特性跟丰富性,如果你做的事情能够把你的这种独特性跟丰富性表达出来,它就是有价值的。

张潇雨 01:39:48

好,我觉得创作大类的我们基本上也回答了,还有最后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学习类,还有一个大类就是感情类。

中二怪 01:40:10

哈哈哈。我知道有的是说想跟张老师结婚。

张潇雨 01:40:12

这可能是梦想大类。哈哈哈。开玩笑。

学习大类都很多人说我想去再去读个历史、读个哲学、读个艺术,或者读个电影。有时候也会说这种地点的,比如我想去剑桥读书,想去耶鲁读书。还有想去哪个公司之类的。你们觉得为什么人会有这种想法?因为我自己也很喜欢读书,只是不是考试那种,我很喜欢学习,我肯定会想说至少以某种方式回到学校是一个挺值得琢磨的事,然后这也是我们留言听众的一个大类,想一想为什么人会有这种想法呢?

中二怪 01:42:57

我觉得是借助一种外力,然后让自己达到一种飞跃的那种梦想。其实学校和公司机构是大的一种外因。

张潇雨 01:43:09

我觉得这里边他们说的那种学习,更多的像是说我可以无忧无虑的去念书的那种感觉,不是功利性的,不是那种说读 MBA[40],然后我要转行的,不是。而是说我能接近知识?我能做点纯粹的,不被外界干扰的研究。

我每次想到学校我会有这么几个意象。我反复在说我特别喜欢学校,好的大学,准确点说有几个底层逻辑,第一个肯定是接触知识和真理,让你能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学很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肯定还比较开心,而且又不是那种应试性、功利的学习,说必须要考 GPA 到多少。现在你再回学校可能没有这么大这种压力了,这是很幸福的。

另一个很幸福的是我觉得学校很纯粹,大家的目标都差不多,都是做研究,学东西,没有那么多纷纷扰扰,大家也没有那么多说我要把你弄死。竞争肯定也有,但是至少比所谓的社会里要弱很多,所以大家比较纯粹,你周边也都是比较纯粹的人。另外我觉得对我来讲,学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 you are taking care of 指的是各方面。比如说你的 schedule(日程) 相对是比较固定的,同时你又有图书馆,又有食堂,又有球场,又有健身房等等。晚上学生还有一个 club,还组织看个电影,然后圣诞节还有 party,就会有一种在一个小社会里生活,但又没有那么多杂乱,就很安全很舒适那种感觉。

Steve 01:45:02

你可以心无杂念的,完全是专注在你的学习上面。

张潇雨 01:45:04

对,或者说你专注在生活上,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然后也可以 party 对吧,也可以运动锻炼。所以每当想到我无聊的四年大学生活,我都想说有 if sometimes I can go back to school(如果有可能我重回学校),不管是 teacher(老师) 还是 student(学生),都可能是一个不错的体验,所以这也是我们典型的一种愿望,就是 go back to school。

Steve 01:45:25

这个学习,跟上面讲的自我创作和表达会不会有一些联系?好像我觉得你学的东西可能是那种对你来说很重要,然后有朝一日你也想要在这个领域做点什么。比如我们昨天晚上吃饭那个男生,他不是就说他喜欢历史。我想比如说他很喜欢历史,而他从小就有这个兴趣爱好,然后也许有一天他就觉得我现在工作够了,我现在就想回答去读个书,读个历史的科目。

但他这么做不是说我因此要达到什么成就,而是说这事我一直都在做,但现在我想真的把这个变成一个很认真的事儿,因为毕竟你自己来做,业余的做其实还是比不上学校里面系统训练之后的那种能力对吧。所以说可能我把我自己升一下级,这样我可以在这个方面更好的创造。

张潇雨 01:46:21

甚至你在学校里比较专注,你每天就干这个事就行了,也没有那么纷纷扰扰。

Steve 01:46:29

对,刚才说的这一大类,我觉得是有点像一种在时间维度上的重新选择,也许大家想学什么可能是因为当初不能做到的一个怨念、一个寄托,一个一直牵挂的事儿,他想重新给自己一个机会去选择。

张潇雨 01:46:51

反正现在想起来,我就觉得学生时代真的很纯粹。

中二怪 01:46:55

我是一点都不怀念,而且我非常的不迷信学校。可能因为我学的东西太偏实际、偏技术。因为我是学政治的,还学新闻,都是跟社会跟现实有很强联系的东西。我觉得我学到最多的并不是在学校,而是在生活当中。所以可能我想象有一些相对比较学术的专业,在学校当中更纯粹,更有环境能够学好,但是对于我来说,我并没有觉得学校能给我太大的改变。

Steve 01:47:36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比如说我在想,如果现在的我再去学校读书和 20 岁的我对比,有一个很大的差异是,第一你 20 岁的时候很想要建立起跟朋友的关系,第二那个时候可能荷尔蒙分泌的过于旺盛,被荷尔蒙支配,你每天想的都是出去玩。去 clubbing(泡吧)、去唱K、Tinder(约会,交友APP) 什么的,包括那个时候你在社会、在经济资源,在你对自己的了解上来说……

张潇雨 01:48:18

我跟你的想法特别像,我觉得我一点也不怀念学校。他们总说张老师这么喜欢学校或者怎么样,你想办法回去读书,或者你怀不怀念学生时代,我说我一点也不怀念,我觉得学生时代是我最 stupid(蠢) 和 powerless(无力) 的时候,第一你很傻,什么都不懂,第二你 powerless。

一个人 20 岁左右就上大学,你也不挣钱,还得管家里要钱。然后你学业各种事,说白了,老师想整你就整,学校想整你就整你,甚至他不想整你,他也有一套规章制度你要遵守,对吧?你的 peer pressure(同龄人压力) 也很大,然后你的 game 也相对单一,也是要好成绩,要出国要什么,我就觉得 powerless。因为站在我毕业 10 年这个时点上,我就觉得我可以 take full control of my life(完全掌控我的生活),对吧?我今天明天我想去哪就去哪,我这东西想买,我是有钱能买的,买不起的东西我不要也没关系,没有人能说我一定要怎么样。

Steve 01:49:22

在学校学习是一种生活体验,但是在不同阶段的你去拥有这种体验的过程,你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是在一个比较年轻,自我意识比较弱,或者是你比较穷比较自卑的阶段,那个时候你去学你可能只能学到基本的东西,但如果你在比如 30 岁 40 岁 50 岁的时候,再去学同样的东西,去做同样的事情的话,你的收获肯定是不一样的。像我现在特别强烈的一个感觉就是,当初我们在硕士学临床咨询的时候,我现在回想起来很多时候如果是现在的我去学的话,那个体验绝对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那个时候你根本不知道你在干吗,你没有给人做过咨询,当老师跟你讲很多东西的时候,你就觉得 OK,我只是记。

张潇雨 01:50:17

对,就跟我现在看金融的书一样,我现在一看特明白,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也没学过金融。

Steve 01:50:24

而且因为你有了经验,有了阅历,你就真的知道能从学校里学到东西它是多么宝贵,它多么有价值,它多么的智慧和深刻,这些东西在那个时候你是没法理解的。

张潇雨 01:50:37

你没有这个思维深度,但那会儿非要 pretend(假装) 自己。

Steve 01:50:47

就像那个时候比如说你要写论文,你真的是好痛苦,完全是当做完成任务,但是今天的话我可能会觉得,我真的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

张潇雨 01:50:54

对,有一个课题我真的想研究一下,这事我觉得可以搞得更好一点。

Steve 01:51:02

写不好论文只能做播客了。哈哈哈。

张潇雨 01:51:07

确实是这样,所以我就觉得 go back to school 的一个核心在于 go back。就是说你已经经历过了,你知道这事好的点在哪,不好的点在哪,你会踩哪些坑,哪些东西你特别喜欢。你在 go back 的时候你可以 take,就像《本杰明·巴顿奇事》[41]你倒着活的感觉,你一上来是 60 多岁,智慧一开始就有了,然后往小了活,其实很多时候选择会不一样。

中二怪 01:51:30

还有一种是转行吧?我还蛮想回学校读个 J.D.[42]的,读个法学的博士,也不一定非得 practice(实践)。我进入社会之后觉得对这个东西很感兴趣,我可能读完这个书之后还是回到原来的工作,我也不指望这个学位给我增添什么职场上的新选择,而只是我单纯的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想回去学一下。

张潇雨 01:52:15

所以刚才我想起了一句话,我之前在微博说我喜欢工作,但不喜欢上班。这个就像我喜欢学习,但我不喜欢备考对吧?其实我们人天然就是有好奇心爱学习东西,爱接受新知识对吧?我觉得没有人不喜欢新东西。小时候很多人说我不喜欢考试,不喜欢学习,都打游戏去,那游戏也是学习啊,你得学习怎么把它玩好,其实你也是在学习,人没有不爱学习的,只是有很多东西把它扭曲了。

Steve 01:52:48

而且说实话学习其实是一个挺难的过程,因为学习就相当于是你已知的东西被不断的打破摧毁,然后重新整理,像是凤凰重生的样子,这个过程其实是很难的。

但是如果你学的东西真的是你在乎的东西的话,其实你就是允许自己重生,你在认知上,精神上的一种重生。如果你只是很功利的学个学位,这样你可以拿到更高的薪水,相比于你想要让自己精神上重生,我觉得动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张潇雨 01:53:44

对,但也不是说你因为职场去学习就不对了。我们人生在世的很多东西是要去妥协或者怎么样,这也是必要的。但我出于私欲,还是鼓励大家有机会可以花一段时间很单纯的去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去研究点好玩的东西,享受学习的乐趣,这是一个很好的生命体验。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是很少体会到学习的美和乐趣的。外国也一样,都是要 GPA,然后找工作。然后当你有 luxury(奢侈) 去 go back to school,我觉得还是挺棒的一种体验。

Steve 01:54:38

而且我觉得关于学习还有一个点,就是说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个意义是什么呢?意义就是太极图里黑和白,阴跟阳之间的那条线。当你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当你对自己的生活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同时你又能够学到一点未知的东西,但同时这种未知它又不至于太混乱,以至于让你就不敢去学了。你能有这样一种我又学到一点新的东西,但同时我又没有完全抛弃我以前的生活,这个状态其实就是最有意义的。

所以说我觉得在学校里面学习就有点像这样子,你在学一些新的东西,你为什么想去学习?因为可能你对你现有的生活已经非常熟悉,熟悉到你觉得无聊麻木了,但是是人的本性,总是会希望有那么一些新的东西存在。我们能够感知到无聊,就恰恰证明了我们生活中是有一些未知的,这种未知不能太多,但是它不能完全没有。我觉得在学校里面学习,它其实就是在给你一个很安全的环境之下,用一种很系统的方式向你呈现出某一个领域当中的未知,而这种未知带来的发展是我觉得学习的意义所在。

张潇雨 01:56:05

对,好好学习吧同学们。

中二怪 01:56:07

但我觉得说了也没用,现在在学校的人他该有压力还是有压力。

张潇雨 01:56:12

不不,我们不是说给现在在学校的人。

Steve 01:56:14

其实现在学校里面的人反而都想 get out of school(离开学校),他那种学习其实反而他会觉得很无聊,为什么,因为那种学习模式你很熟悉,就是考试背书考试。你看上去在学新知识,其实都是重复的 routine(流程),都是毫无意义的东西。真正的学习是在于你真的是把你的世界都拓宽,把你的认知边界拓宽了,这才是学习。

张潇雨 01:56:44

挺好的,所以我觉得大家可以找机会去创造这个环境。然后我插一句,before 我们 go into 最后一个沉重的话题之前。哈哈哈哈哈。

我一直有一个非常不成熟的自己也没有实践过,但是想一想也许可以实现,也许咱们可以讨论一下的一个想法。之前播客里我也说过,我觉得现在人大都有一种执念,我要工作到 40 岁 50 岁退休,挣足够的钱,也不一定很多,然后就开始浪开始休息,开始退休了,就到处玩什么的。包括之前比较流行那个概念叫 Gap Year(间隔年)。说大学毕业了以后 gap 一年怎么怎么样,然后我在想,其实有没有可能有一种间隔退休,比如说我每工作 4~5 年我就休息一年?[43]你工作一年就休息一年有点说不过去,简历也不太好看对吧。从社会实用层面的考虑,有没有可能你就工作 4~5 年就休息一年,然后再工作 4~5 年再休息一年。因为 4~5 年人是能积累一些认知经验的。假设你工作 5 年休一年,人家不会说你就完全废了,你就跟不上时代了,你回来应该还是能找到工作或者怎么样。

中二怪 01:58:09

这女生就特有优势,就 4~5 年生个孩子,4~5 年生个孩子。

张潇雨 01:58:20

因为我没有实现过这个事,可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我在想象,如果很多人说我没法找到一份自由职业的工作,我必须得朝九晚五怎么样,但是没准这反而是你的一种好的人生的规划方式。

Steve 01:58:35

我觉得这可能有一个比较高的门槛是你在性格上比较成熟。大家担心的肯定是行业经验的问题,我断档,然后再去一个新的行业,我没有相关经验,但是我觉得经验可能不是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你的学习能力跟适应能力,以及你面对未知的一种人格力量,如果你有一个很强的人格,你走到任何地方你都能学,而且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成为这个领域里还不错的一个人才的话,你就可以这么做。

张潇雨 01:59:28

当然,所以我的意思是说也许可以按这种方式规划。我之前在想象,比如说假设我去做投资的话,指的是一级市场这种早期项目的风险投资。我很可能会愿意每过四五年我就 take a year off(休息一年)。然后我就周游一下这些科技发展比较快的国家,我去看看他们都在发生什么,然后我看看每个国家这些企业是怎么运作的,有什么样的事,我觉得回来以后我会成为一个更好的 investor(投资人)。

就这么简单一件事,我也不用换职业,像另一种 MBA。一般的 MBA 拿学位是我去学校读书,我觉得我可以换一种方式是自我教育。我用一年的时间自己规划好,然后我回来还是想做 invest,还是一模一样的职业,只是我在用这种方式来让自己可以退一步想一想,第一你怎么样成为一个真正好的 investor,而每天你根本没有时间去想这个问题。另外你看足够好的东西,看各种各样好玩的企业跟各种人交谈,最后以某种自我教育加休息的方式能 take 一种半退休的状态,回来以后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 professional(专家),甚至都是有可能的,我就在想这种东西。

Steve 02:00:57

你说的这个我觉得有没有一种相对来说更容易实现的方式。比如你不一定要去做间隔年,你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观察者。如果你做金融,你就去财经媒体做个记者,这样子你就有充分的机会站在旁人角度去研究,去了解。

张潇雨 02:01:28

甚至你可以跟一个出版社签本书,或者跟一个地方签个专栏对吧。以一种退一步的方式去完成这个事,然后有一个主线我觉得也很好。

Steve 02:01:37

相当于是你在某一个行业当中,你只是换一个参与的角度。比如你说你想打 NBA,你一开始是球员你打了 5 年,然后就说我换一下去做一年记者,或者做一年经理甚至教练,完了后你要回来要继续打也 OK,你就是换一下参与方式而已。

张潇雨 02:01:58

我觉得非常好,你给我一个启发。就是你投资投 5 年,然后你说我现在不搞投资,不在一线冲天天见项目跟人扯淡了,我现在就花一年时间记录一下这行业的故事,写本书或者写个报告,写个什么专栏,做一年播客都是非常好的。你这一年就不干别的,就采访最有名投资人或者采访 CEO,就既休息了,又让你不离开这个行业等等,我觉得非常好。跟 Cici[44] 推荐一下。哈哈哈。真的,因为我觉得只有这种时刻,人才能真正地去思考一些更长远的问题和更深的问题。

Steve 02:02:46

而且说不定在这个过程中你所做的事情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可能在你这个行业里大多数人不会做这件事情。比如拿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来说。大家每天都是埋头在做咨询,但是很少有人跳出来说我去看一看所有的咨询师们在做些什么。我现在已经关注了一个账号 lacan心理,背后的这个人我很有兴趣认识他,但是他现在完全不愿意露面。

他做的事情就很好,比如说现在国内有很多知名的咨询师,他搞那种来访者评测,给他们打分,最后出了一个列表,中国的最知名的 20 个咨询师,他们各个方面的得分是什么?就出了这么一个报告,我看过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当然商业价值暂时还不一定,但是我觉得做这种事情就很有意思。角度就完全不一样了,非常好玩。所以我觉得这种逻辑是可以推而广之的。

张潇雨 02:03:43

完全可以,这个甚至对我都有启发,我这么一个没有正经工作的。哈哈哈。

中二怪 02:03:50

像我们做项目其实也经常这样子,他倒不是说中间会休息,而是说你在这个项目做的是这个工种,到下个项目就做另一种了,你这个项目是制片人,然后下个项目就去做灯光,去做舞美,再下一个项目你就去做内容。你就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个参与这个项目的部分,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角度去看这个事情,从其他角度获得了积累,然后去帮助你做不同的工作。

张潇雨 02:04:25

有点管培生的感觉,什么岗都轮一遍,最后你就有一个全视角。我觉得真的是这样,这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你闷头只做自己那块事,你越来越窄,你最后只会自己那套很熟悉的套路,很难 think long 或者 think deep,你很难想的深想的远。

Steve 02:04:41

如果再回到清单的问题上来,我觉得当你回学校去学习的时候,有点像是你在重新调整你参与这个世界的方式。比如说一个特定行业的从业者,换了一个角度再去看这个事情。

张潇雨 02:05:12

是的,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好好想想。

好,最后一个大类情感类,躲不掉的。哈哈哈。当然这里面有亲情,有爱情,有各种奸情,不是。哈哈哈哈哈。

有一些我读的还挺……比如说他想好好跟爸妈长谈一次,我也不说他是具体想谈什么了,类似于告诉他们我自己这么多年是怎么想的,或者我的一些心路历程是什么。还有那种比较纯情可爱的,就是想回到某一个时间跟当时的男生和女生表白。还有想重新再见一次谁谁谁。还有一部分是想找到一个能跟自己心灵契合,能共同探索的这种关系的伴侣。这是情感类的比较典型的一些大家的诉求,就交由专业人士 Steve 了,哈哈哈哈哈。你有什么感想。

Steve 02:06:30

好复杂,我觉得你说的这几个他们分类是情感类,其实都挺不一样的。也许一个共性是相比于其他的几类都是关注自己的,这个类是跟别人的关系对吧?而你实际上是想在一定程度上去改变你和别人相处或连接的方式,而且是从一种可能以前没有过的角度。比如说跟爸妈长谈,这事我也是从大学的时候开始有这种尝试,比如有几年我经常跟我爸每年都出去旅行一次。

好几次在日本旅行的过程中,每次到了晚上就去居酒屋喝点,然后开始聊,就会聊得很深,聊了之后你就发现你跟他的关系是有一些非常微妙,但是非常重要的变化的。当你有了这种变化之后也就够了,他这不是说我之后就会怎么样对吧。还是回到各自的生活,但是我觉得人活在世上,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而当你知道你和另外一个人有不同的连接的可能性的时候,这个是很宝贵的吧。哎,我也不知道,这个太复杂了。

今天说了这么多,我可以分享一个就是……因为当时我看到 bucket list 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也在想说我的 bucket list 是什么。一开始我几乎想不到任何事情,为什么呢,这个是涉及到前面允许的问题,就是我允许我自己做任何事情,所以我不会觉得有什么事情是那种我渴望自己是值得做的。而到了这一步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事情不是你真的想做,而只是你渴望你有资格去做的,你懂我意思吗?当你一旦有了这种自我允许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其实你就不想做了。

张潇雨 02:08:50

是的是的,我总比喻这个,买跑车对吧,买得起的时候就不想买了。

Steve 02:08:51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就会更加怀疑我想做的事情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很努力的找有一些我是真的很想做的事情,就今天早上我想这个问题,我真的就找到了一点是什么呢,说出来你们会觉得会很俗气,就是结婚生小孩。

张潇雨 02:09:16

哇塞,现在要求婚吗?

Steve 02:09:27

我为什么是说这一点呢,倒不是说是因为要繁衍后代。尤其生小孩这件事情,其实我以前对生小孩都是不要不要,但是我今天想到生小孩这件事情的时候有一个很新的角度是什么呢。首先你和一个人能够去生小孩的时候,当你和你的伴侣能够成为父母,不一定是父母,有可能是同性的伴侣,就当你们成为了一个孩子的抚养人的时候,你们的关系,你们的连接就又完全不一样了。我们俩是伴侣,是情侣和我们俩是孩子父母,这是完全不一样。

中二怪 02:10:11

这就像你中间休息一两年换了一个角度一样,你们的关系也换了一个角度。

Steve 02:10:16

相当于是你跟一个人亲近到一个程度,你觉得 OK 我们还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变得更亲近?

中二怪 02:10:26

3P。哈哈哈哈哈。

张潇雨 02:10:29

好,谢谢大家。这期节目终于说到亮点了。哈哈哈哈哈。

中二怪 02:10:49

居然还能圆回来。

张潇雨 02:10:51

一个环形的叙事节奏。哈哈哈。《低俗小说》[45]本低了。

Steve 02:10:59

继续继续。这是让关系更亲近的一种方式,而我觉得这种方式是和你以买房子或者是结婚办婚礼,很多形式上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两个人结婚生小孩的过程真的是让你们的关系发生了一种质的变化。还有一个我觉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总体来说现代人是很孤独的,现代人的生活里面,我们其实很难在生活中遇到很好的朋友,你看我们是做播客认识,我觉得这样子很难得了,大多数人可能是没有的。所以说你的伴侣可以成为你生活中最好的朋友,但是如果你有了小孩的话,实际上就像是上帝给你的一个机会,你可以在生活中再增加一个你最好的朋友。

这个机会是你生活中其他地方没有的。

中二怪 02:12:20

我觉得我被我父母控制了很长时间,所以反而让我更加想有个小孩,然后 doing the right way(做正确的事),完成一种没有在我身上得到的那种东西。

张潇雨 02:12:39

另一种补全,可能甚至是另一种反抗。

Steve 02:12:49

也许是吧,以前我有过这样的想法,我觉得我要比我父母做得更好,我要证明自己。但是后来我就不太想这事了,因为我觉得我不想让小孩成为一个我证明自己的工具,只是我欲望的投射。但是现在想起来我就会觉得有一个新角度了。因为我虽然不信宗教,但是我觉得人能够生小孩,你能够陪着一个人长大,你能够抚养一个人,像是上天给你的一个东西,对吧。因为首先这是一个你在生理上具备的能力,但是要不要做是你自己的选择,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特别宝贵的机会。

但是你不做也没关系,每个人有不同的方式,而我跟我的伴侣我们已经是生活中最好的朋友了,但是现在有一个可能性是你可以再增加一个或者是两个,甚至是三个,这种关系不是那种生活性的……

张潇雨 02:13:54

Cici 听到这就已经掀桌了,还一个两个三个。

Steve 02:14:08

我会想到这点,也是因为前段时间我有个来访者他说了一句话我特别有感触。他说我们老说父母对孩子爱是无条件的,他说不是,我觉得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无条件的。因为你的世界就是你的父母给你的,所以你对他是绝对依赖的。他这个说法我很感触,因为我们在咨询里讲了很多,我觉我们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父母其实是扒心扒肝的做了很多事情,我们以小孩子的那种很幼稚、很纯真,很绝对的方式为父母做了很多事情,这个事情通常是不被看到的。所以你反过来想,如果有一个人能为你做这么多,能掏心掏肺的做这么多,那挺好的。

张潇雨 02:14:56

哇塞,你这个目的不纯啊。

Steve 02:15:02

我不是为了这个,我只觉得有生活中有这么一个人存在,他愿意这样为你,我觉得这个很不容易对吧。而且关键是这个人的出现与否是你来掌控的。这么好的机会,我凭什么不抓住。哈哈哈哈哈。

所以这是我个人的 bucket list,它的点不是在于任何的世俗的标签或者认知,只是说我找到了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所在。

张潇雨 02:15:39

感情的事永远很难解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点。

Steve 02:15:45

我觉得对我个人来说,我是特别强调意义的。一件事情再好,如果我没法说服自己说这个事是一个有意义的东西,我都不会愿意去做。所有的东西全部排除掉,我觉得这一个是至少到现在为止我没法说服自己这件事是没有意义的。有点像是你找到了一个绝对的真理,你没法推翻自己,你没法怀疑它的时候。

张潇雨 02:16:10

以后想推翻它找我。

Steve 02:16:12

也许吧,也许有一天又会推翻,但至少现在我觉得没法推翻。

中二怪 02:16:20

我也觉得小孩很好,但是我觉得他的好是那种你可以陪着一个人从他生命的最开始,然后带他经历很多东西,这个未必是自己的小孩,我觉得这种经历特别的珍贵。

张潇雨 02:16:33

某种程度上也跟当一个老师有点像?你就是他人的老师,然后你引导他,你激励他,你 inspire(启发) 他。

Steve 02:16:48

一般老师都是 3 年或者 4 年,都有个期限对吧?

张潇雨 02:16:53

是,还得拿证,就像你这种就不用拿了。

Steve 02:16:57

所以我觉得这个点背后本质的问题还是人是很孤独的,我们其实希望跟别人产生连接,而这种连接是尽可能亲近的连接。但是爱情,情感的连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它只能接受有一个连接。

张潇雨 02:17:17

猫可以有 6 个。

中二怪 02:17:14

小孩可有仨。哈哈哈。

Steve 02:17:17

所以我觉得情感类的愿望,他都是想跟别人有某种连接,我觉得人还是挺可怜。你想想看你死的时候,你床前是站满了人还是就没几个人,甚至一个人都没有,对吧,你这么想想就觉得还是得做点什么。

像之前不是有个哈佛 75 年跟踪研究[46]吗,真的就是横跨 75 年,跟踪了两拨人,一拨人是常青藤大学的学生,另一拨人是布鲁克林贫民区的小孩。他们各个方面都都一样,唯独他们的出身不同。然后就跟踪他们,就看最终他们的生活好坏,他们整体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到底是由什么决定,就会发现这两拨人出身完全不同,但是最终决定他们整体的幸福感是和周围人的关系。

张潇雨 02:18:22

我特信这个。

Steve 02:18:25

这是一个板上钉钉的研究结果,你跟周围人的关系好坏是对你这一生质量最大的一个关联因子,所以我觉得跟周围人的连接是 bucket list 必须得包括的部分。如果你想这一生活得开心的话,你需要很认真的把和某一些人建立好的、亲密的、高质量的连接,视为最重要的事之一。

中二怪 02:18:59

但我觉得同时也要有一个概念,就是无论是跟朋友的关系还是亲密关系,他未必是你应得的或是配得的。如果你有的话是很幸运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没有的话,你可能先要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或者有可能你只能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这就是你跟世界的联系了,that's it(就这样了),你也要能接受这件事。

张潇雨 02:19:30

我总说一个人在不需要他人的连接也能很不错的时候,就能得到很好的连接了。如果你希望用他人的连接来拯救你自己,因为你很 messed(搞砸了),你很有问题,你需要他们的帮助拯救等等各种,那个时候的连接就会有问题。

Steve 02:19:55

不过你说的这个我觉得有一个小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当你说你不需要和他人有连接的时候,这可能来自两种不同的出发点。第一种出发点是你是爱自己的,你认可自己,你觉得我现在和我自己相处让我感到足够满意,这是一种。另一种可能性是我恨我自己,我不觉得我值得任何人来爱我,就像是说我不值得。

我再做更多的自我披露。我以前真的发自内心在很长的时间里,思考前面灵魂拷问的问题「你不值得什么?」我虽然没有说,但是我一直在潜意识和行为当中存在着一个想法,就是我是不值得被人爱的,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我不一定能在意识层面把这句话说出来,但是我做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指向这个方向。比如说之前跟别人相处,跟别人谈恋爱,跟别人约会的时候,在行为上你愿意去靠近别人,但是你在可以变得更亲近的时候,你会后退,你会防御,你会保护你自己。

这样的行为,我觉得最本质的来源就是你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所以你不敢再靠近了,你要是再靠近的话,你会感到不值得,那是比孤独更可怕的一种事情。我联想到一个例子,比如说很多男生他们会想方设法让自己有钱变帅穿得好看,身材很好有性魅力。他做这一切的目的是什么?很多直男他们觉得我想泡妞,我想跟尽可能多的妹子上床对吧?但是如果你再想一步,你上床的时候得到的是什么呢?是亲密的感觉啊,是希望感觉到另外一个人是愿意和你亲近的。

所以我觉得对于很多 asshole(混蛋) 的男性,看上去很花或者是很渣的男生来说,我会觉得他们心里面可能对自己就是这样认为的,就觉得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所以我只能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补偿我自己。

张潇雨 02:22:38

甚至是反复的证明。我一个女性朋友跟我说过这么一个逻辑,就是她很长时间没有从她父母那里得到足够多的爱,于是她就特别想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然后她就会 date(约会) 很多男生,她就在每一次过程中确认你喜欢我,你愿意跟我亲密,我确认了,我就放心了,然后我换下一个对象,我再确认一遍。

Steve 02:23:10

而且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停约会的这种选择,是因为你在约会的时候你是拿出你的 best behavior,你最好的表现对吧,但是点就在于你永远不能放松,并且以此证明你是会被别人喜欢的。但其实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是在对自己撒谎,因为你实际上在做的是我需要把我不好的一面藏起来,这样子我才有机会证明我是会被爱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把你认为不好的一面表现出来,那不恰恰就证明了我是没有人爱的,人是很怕展现这一面的。

中二怪 02:23:47

我还有另外一个朋友,她处在很错误的关系当中,但是她没有勇气离开,因为她觉得她坏的那一面非常坏,非常不配拥有美好的感情,然后她现在的伴侣能够容忍她,那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见过她这样一面,还能够容忍她的人。世界上其他人都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她没有办法离开这个人。

张潇雨 02:24:18

相信我不是这样的,这位朋友。哈哈哈。It's OK。

对不起我先插一句,之前我们播客有位嘉宾康堤老师,她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特别经典。她说我们人为什么爱认识新朋友新伴侣。因为我们能在一个新朋友那里讲述一个新的故事。we can tell a new story about ourselves,a new version of me,一个新的 narrative(叙述)。

Steve 02:25:02

但我觉得这是有时间限制的,因为时间久了之后,你是谁其实还是很清楚。

张潇雨 02:25:01

对,只是说这个东西会吸引我们去结识新的人。

Steve 02:25:13

所以说很多人就不停的约会,因为他每次都要讲一个新的故事,但是每次这个故事讲完了,最终他时间一久,他又露馅了。他不能面对那一个部分,他必须要不停的讲新的故事,让有点儿像 Impostor syndrome。他其实也是在冒充另外一个更好的,他理想中的自我。

张潇雨 02:25:45

人们会重复这 pattern(模式) 很多遍,在不同的事情上折射出的是同一个症状。都是这样的,人底层就那么点东西,然后投射在各种行径上。

Steve 02:25:59

所以我觉得从这个清单里来说,也许大家都应该有的一条还是找到爱你的人。这个爱不是那种觉得你特别酷炫,特别有钱或者特别漂亮什么,而是说这个爱就是真的,我看到你完整的样子,我还是喜欢你,我还是爱你。

张潇雨 02:26:22

而且我觉得完全不仅限于爱情,因为爱情有各种天时地利迷信。朋友之间也可以有这种爱,广义的爱,人就是有缺点的。我认可你或者我跟你建立某种连接,我愿意去包容这个事情,我愿意接受这个人,甚至我还帮你去变成更好的人,这都是很好的关系。然后你也可以返回给对方同样的爱,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找到自己的,我管它叫 support group(后援团)。

Steve 02:26:58

不过我觉得很挑战的一点,你要能找到爱你的人,你首先得敢把你的自我呈现出来,因为如果你永远都呈现最好的一面的话,理论上你是永远找不到爱你的人的,你身边全部都是那种喜欢你光鲜一面的人。但是如果你永远不暴露你的脆弱,或者是你自认为不好的部分的话,你就没法知道哪些人喜欢你。尤其是亲密关系,我觉得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我要在约会的时候,拿出最好的表现,把脾气都收起来。但是到一块相处之后,真相一出来,彼此都受不了,我们的青春就在这样的循环当中浪费掉了。

张潇雨 02:27:49

speak for yourself(说的是你吧)。哈哈哈哈哈。

Steve 02:27:59

所以我觉得追求广义的爱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你真的是要有勇气到你敢披露自己,敢暴露自己。所以比如说学生时代或者更年轻一点的时候,从定义上来说是不可能有真爱的,因为那个时候你没有勇敢到能披露自己,甚至你都没有完全的了解你自己,你都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

中二怪 02:28:25

但我觉得了解和披露自己也是一种能力,也是需要练习的。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你可能慢慢地能披露一点点,然后你知道真正好的爱是什么样的,你去往那个方向靠近,其中可能是通过你自己成长的方式,有时候可能是会通过换人的方式。

张潇雨 02:28:45

对,这个无可避免。到最后你就脸皮厚到可以对着播客天天讲。哈哈哈哈哈。

Steve 02:29:03

YY(意淫) 一下开个脑洞,比如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以这样的姿态来对待彼此的话,就我们都知道说我们不要证明什么,我们就只是相互去找能够爱彼此的那个人,然后我们会有共识说我知道我呈现我的全部你可能会不喜欢,但没关系,那只是说明我们俩不搭而已,但是我知道我的全部是会被某一些人喜欢的,而且你的全部也一定会被某些人喜欢的,我们不需要彼此之间那么小心翼翼,那么谨慎,没关系,大家都可以表达出自己来对吧。如果在那样一个乌托邦式的世界里的话,我觉得真爱产生的概率真的会大很多。

张潇雨 02:29:41

确实是这样,但大家都是要装一装了,谁都一样,我自己也一样,无法完全 100% 打开,只能是无限的接近那个真相。

中二怪 02:29:55

我总觉得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最好的人,我总觉得这是一个 privilege(特权?)。

Steve 02:29:55

有个研究我曾经在播客上说过,是说世界上所有存在过的女性,就是 every woman ever lived,他们平均有一个后代。但是所有曾经存在过的男性,他平均有 0.5 个后代。[47]就是说历史上有一半的男性,是没有后代的,所以你说的这点我觉得在科学上来说是站住脚的。

中二怪 02:30:30

我觉得就是要接受,有可能就是没有那一个人,或者就是没有找到。因为我见过太多身边五六十岁,年纪更大的人,就一辈子没有遇到过。这件事情,不要总觉得说我要找到那个人才是一个终点,或者说是我此生最重要的目的。那仍然是一种妄念,你仍然是把一个你自己的遗愿清单寄托在了别人的身上。

Steve 02:31:07

肯定没法保证你能找,但回到前面说的,每一个人都是绝对的复杂独特的,我们会觉得说别人会不会爱我,是因为我要好到一个程度才行。但我觉得你如果能够让自己的这种多样性跟复杂性发挥到能够被别人欣赏的程度,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一样,当你真的把你这件艺术品做成的时候,更大概率会有人欣赏的。

中二怪 02:31:53

我想的是他可能不会 work(有效),你可能没有办法和任何一个人建立长久的关系,但是仍然会有人爱你,我觉得这可能是两回事。

Steve 02:32:07

每一个人的独特性我觉得是无限的,你就没法说你永远不可能找到真爱,因为如果你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时候,那么有人爱你的可能性是必然存在的。

张潇雨 02:32:24

我看这个问题最核心的点就是说,找到找不到也很难说清楚,每个人情况确实不一样,但是有一个东西我觉得是确定的,就说不要让任何你的愿望控制你,说我这辈子一定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有真爱。

当你持有一种很强烈的执念的话,那个执念会害了你,不管这个执念是什么,是好的还是坏的。有时候好的执念也是一种执念,你说我这辈子特想做慈善什么之类,有时候这个也会害了你。不是说帮助他人那个事本身不好,因为我们很多的听众还有一种想法说我想帮助他人,比如我想支教,我想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流浪动物等等。我觉得都特别好,但是我会觉得有时候我们产生这样的愿望,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有一些洞,于是我们通过帮助他人的这种方式来填补自己内心缺失的洞。

我不是说这样就不好,它显然有好的外部性,因为你干这事肯定对社会有好处,但是这个事情可能很难真正持久,甚至把帮助他人做慈善等等这种比较纯粹的事变成了满足你自己某种欲望的一种工具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执念。所以我觉得核心在于不要有太强的执念,好的坏的都不要有,比如说你特有钱可能不是那么好的事,或者我一定要多少人喜欢我,我长得多漂亮,这可能不是那么好。

Steve 02:34:15

我觉得执念就像选择性失明这个概念。这个就是在解释执念为什么是不好的,因为当你有执念的时候你就会选择性失明,你就只会看到和你的执念有关的事情,和他无关的事情你就会看不见。但是往往你的成长也好,你的变化或者事情的机会、希望,就存在那些你看不见的东西上。

如果你有一个很强的执念,我一定要找到一个很爱我的人,你就看不到说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你需要去看你自己的时候,而当你看你自己的时候,其实你会变成一个更可爱的人,可能更好的人就会发现你。所以为什么我就觉得说这种清单一上来先不要定太具体的项目,因为一旦非常的具体之后,你就会一叶障目,你就会有选择性的只看……

张潇雨 02:35:07

除非你特别确认那真的是,但是这事确定起来可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不是你想一个礼拜就知道的。

Steve 02:35:20

像你刚才讲的,比如说一个人想去做慈善,原因是他其实想帮他自己对吧?如果你想帮你自己,你就把帮自己作为一个目标,而不是要说我一定要去做心理咨询师。很多人去做心理咨询师,是认为我去做咨询师就能帮到我自己。不是。拯救自己才是目标,你需要去想是我能怎么拯救自己,你在想的过程中你才能看到除了做咨询师其实有很多的选择,甚至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最糟糕的选择之一。就还是一叶障目,我们就执念于这个事情要达成,我只能走这一条路,其实不是。

张潇雨 02:36:00

甚至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不敢选别的路,我觉得这个路可能比较轻松,因为听起来也比较对,它也没有冒犯任何人,甚至能够被大家认可,听起来最 make sense(有可能) 的一种选择,最 politically correct(政治正确) 的一种选择。

OK,我觉得算是回答了大家的一些疑问,在这个节日季里。

中二怪 02:36:30

也或许是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疑问,更多的思考,完全不励志的一期。

张潇雨 02:36:36

这个我就不管了,反正播客我就自己做的爽就行。

Steve 02:36:40

但是好像有提供很多很执行性的东西。

张潇雨 02:36:45

也可以了。反正之后我们可以再慢慢的 reverse(反驳) 这些话题,给大家一些分享吧。

Steve 02:36:55

我觉得这种清单其实每年或者每隔个几年你列一回,我觉得这种变化会很有意思。因为我现在又是想到一点,其实列清单的意义整理。是在看你的目标有没有更新,而不断的更新目标其实是……

张潇雨 02:37:12

或者你发现好几年目标都没更新,这可能是你真的想做的。我有一些这种 list 上的东西,是我每一年都会列在上面的,看网球就是一个。可能有的东西 10 年都没有变,那我觉得你就不要否认这点了。

中二怪 02:37:26

我觉得列一列还挺有用的。我前几天有一个非常 emotional 很情绪化的事情,就是我翻出了以前的一个电脑,然后看到了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写过的一个东西。写了一个博客,大概内容是我想要发展自己的方面,大概有个两三百字,比如说特别想练书法,想学吉他,想从法律和政治的方面知道关于这个世界怎么运转,想学哪方面的哲学,或者是想开车想去哪玩。

张潇雨 02:38:17

哇,十二岁就开始想哲学,咱们那时候就在想姑娘吧。哈哈哈。

那个时候都在想什么玩具,变形金刚什么的。

中二怪 02:38:26

反正是列的比较全,当时想到什么稍微有一点点兴趣的东西全都写下来了。然后当时很 emotional 的瞬间是一个一个看下去发现我每一项,我都至少做出了一点点的努力,比我那个时候绝对都有了一部分的增长和进步。

虽然这个单子我从列了之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但是我在潜意识里面自从我列了它们我就知道说这是我感兴趣的方面。当我接触到跟这些有关的事情的时候,我就会特别的有热情,就会愿意去做跟它相关的事情,然后慢慢的就把它们都发展开了。然后我现在可能就是一个十二三岁的我想成为的那种人,那一刻是很感动的。尤其是我已经完全忘了这个单子,我甚至忘了我写过这个东西。但是列下来的那一刻它就是在你心里种下了一个因,然后你即使没有念念不忘,它也有回响了,所以我觉得有列这么一个东西,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Steve 02:39:35

而且我觉得你列出的这些东西,也许在之后的生活里很多人会批评会否定,会觉得不切实际,你所想的东西会经历很多外界的冲刷跟阻拦。但我觉得人是不需要别人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的,每个人像是有一个内在智慧的东西一样。

张潇雨 02:39:58

对,有个 voices(声音)。我总说如果有一个东西老 keep coming back to your life,就总是回到你的生活,你忘掉它一阵它又回来了。你说我要去干一些所谓的正事,然后那东西过一阵又回来了,可能没准那件事就是你应该去干的一件事。

Steve 02:40:16

因为它肯定是你的兴趣、能力、天赋,包括你的身体,你的心灵,所有这一切复杂的因素,最终汇聚到一起,得出一个很简单的答案,就是你想要做这件事情,你又有什么资格不去尊重这个选择。

张潇雨 02:40:34

对,这是 what your heart tells you(你的心告诉你什么)。

Steve 02:40:28

对,你没有理由不去尊重,不去 honor 这件事情。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就会有一个客观的理性的思维说,不行,这没前途挣不了钱。这就像是上帝为你选择的,或从一种无神论的角度,这是一个宇宙的智慧。

张潇雨 02:40:56

The universe has been talking to you,you just have to listen。(宇宙一直在跟你说话,你只要听就行了。)

Steve 02:41:03

对,所以我觉得,去学 J.D.吧。你刚才说的小时候那么多 list 里面,有一个是你刚才说想去学 J.D.,但一直没做的。说不定明年这时候你已经开始申请了。

中二怪 02:41:11

哈哈哈哈哈,很难讲,我觉得与此同时我是一个比较悲观的 mindset(心态)。就是我不觉得每个人的梦想都能得到实现,就是这个 bucket list 如果实现了是一个奇迹般的美好的有魔力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是要抱很低的期望,就是我尽我所能去做这件事情,我拥有积极的想法,但是也要接受有可能它就是实现不了。

张潇雨 02:41:46

就是尽人事听天命,listen to the universe。

Steve 02:41:44

但是你看即使你有这种悲观,你想学法律这件事情还是不会变。

张潇雨 02:41:57

当你不在意这个结果的时候,可能结果就来了。

Steve 02:42:06

悲观是理性思维的一部分。

中二怪 02:42:07

你们是法学院的招生办,哈哈哈。

张潇雨 02:42:10

好,谢谢各位,这就是 18 年最后一期节目,然后希望大家在明年……

Steve 02:42:20

咱们送出一点祝愿,希望大家能做到点什么,就跟今天主题相关的。

张潇雨 02:42:27

你们先说,我最后说。

Steve 02:42:33

我觉得我会祝愿大家的事情还是找到你自己,找到你自己是什么,是谁。就像你说的,你看到 12 岁的日记,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日记,你不一定写下来了。但是如果你去看你过去一直在做的事情,你的生活方式,你的行为方式,有很多东西是 unspoken 的,是未言说的,但是它是 inbody,它在你的生活,你的行为包括你的身体上体现出来。我觉得我们去找自己,找的不是你说出来的东西,而是你一直都在做,体现在你的言行和选择当中的。这个自己当你找到了之后,我觉得人生的方向就会更清楚一些,找到了之后想方设法的往那个方向走,可能明年的这个时候再回头来看,你就会觉得这一年我过得还蛮有意义的。

中二怪 02:43:29

你说的这个我插句话。我最近在看《马男波杰克》的书,然后他出了一本讲他幕后如何制作的这么一本书[48],讲他的主创设计师,就找出了他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写的一篇东西,他说我的梦想就是长大之后能通过画马,drawing horses 而成名。

Steve 02:43:58

明白,这好牛掰呀。

中二怪 02:44:00

对,然后你现在再去看动画剧什么,所有东西真的是 connect 的,所有东西都联系起来了,他从小就喜欢马,所以就找到那个东西吧,找到你的马。

最近我体会最大的就是要多爱一点自己,多给一点 rewards,因为我从小到大对自己的要求都特别的严格,甚至说很严苛,我不会允许自己做太多想做的事情,我的理性总是在打断我,控制我,影响我。现在就觉得说从内心自然生长出来的愿望是重要的,其他的东西是辅助他的方式,然后你要去找到那个东西。

Steve 02:44:58

我分享一个小的 tips(建议),我觉得有一个特别好的方法,就是当你要去做一个什么事情的时候,比如说你要去买个咖啡,你要去吃冰淇淋,你要去看电影,然后你可以对你自己心里说,你想不想去吃冰激凌,你想不想去看电影,我带你去怎么样?

张潇雨 02:45:15

过一阵精神分裂了。哈哈哈。

Steve 02:45:19

但是你真的是把自己当做是一个好朋友,我带你去做这个事情。《象与骑象人》[49]。我觉得这个很神奇,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心里的他会真的觉得你还是在乎我的,你愿意为我做好的事情,多做一点这样的事情,其实你跟自己的关系会变的。

中二怪 02:45:43

对,真的是这样的,就是不要揍他,你要给他蜂蜜和牛奶。

Steve 02:45:48

也许没法立刻停止揍他,我时不时的还是会想揍他,但更多的去带他做他喜欢的事情。

中二怪 02:46:00

是的,跟他成为好朋友,我就也对大家有这样的期待。

张潇雨 02:45:07

那我最后做个总结吧。我给大家的祝愿就是,整个宇宙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跟你对话。你需要做的事是安静下来,然后真正的 listen to it,然后很多 voices 就会在你的心中浮现,最终你会发现人生就是四个字,心想,事成。

OK,好,谢谢大家。

涂俊杰 整理于 2022 年 8 月 28 日

[X] 脚注

  1. 编者注:《Steve说》被评为2019苹果最佳播客,这是一个基于泛心理学视角,通过深度交流拓展意识边界,探索个人成长之道,加深对自我和世界理解的谈话类节目。 ↑

  2. 编者注:中二怪是《脱口秀大会》和《吐槽大会》的导演,也是一名全心投入于脱口秀事业的前新闻工作者。1994 年生,2017 年入职笑果文化,另有 ID:朋克。 ↑

  3. 编者注:主播史秀雄是独立心理咨询师,译有心理学著作《人生十二法则》,著有《假性亲密关系》,国内首档男性气质主题播客《Man立》的主播,心理学讲师,201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者,巴西柔术蓝带,哈雷骑手。微博@Steve说,公众号/知乎@史秀雄Steve,微信:stevesfk。 ↑

  4. 编者注:有同名电影《遗愿清单》,是一部200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电影里讲述两个患了末期癌症的病人如何面对癌为他们带来的「死刑」,和如何在他们余下的日子里度过丰盛和欢乐的人生。豆瓣 8.7 分。 ↑

  5. 编者注:三人性行为(英语:threesome)是指三人之间或其中一人与其余二人之间的性互动。 ↑

  6. 编者注:婊酱BitchupFM 这期节目讲述了Sex Club 体验:《71 众乐乐,你懂的》。 ↑

  7. 编者注:L – Lesbian,指女同志;G – Gay,指男同志;B – Bisexual,指雙性戀;T – Transgender,跨性別,比如原先是生理男性,認同自己的性別是女性,又或著出生是生理女性,認同自己的性別是男性;Q – Question / Queer,指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 ↑

  8. 编者注:开放式关系(英語:open relationship)是一种不排他的人际亲密关系,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双方愿意保持恋爱、伴侣或婚姻关系,但又不受主流的單配偶制的限制,接受或容许双方或仅其中一方与第三者发生性关系或浪漫關係。 ↑

  9. 编者注:大约有 4% 到9% 的美国成年人处于某种开放的关系中——《30 OPEN MARRIAGE STATISTICS: 2020/2021 DEMOGRAPHICS, POPULARITY & HEALTH RISKS》 ↑

  10. 编者注:本片讲述医生比尔·哈佛(汤姆·克鲁斯饰演)的一场性爱冒险。哈佛在听闻妻子爱丽丝(妮可·基嫚饰演)透露她一年前曾迷恋一个陌生人时,他不悦地离家,并在机缘巧合中,潜入了一个秘密结社的蒙面性派对,并因此招致了不可知的大危机。豆瓣评分 8.0 分。 ↑

  11. 编者注:意为吸食某种植物制品而感到兴奋…… ↑

  12. 编者注:90 年代教育部禁止中小学生进入「电子游戏室」、「电视录相室」、「桌球室」和「歌舞厅」(简称「三室一厅」)。 ↑

  13. 编者注:美剧《欲望都市》,第一季第八集中文名为《三人行(3P)》。 ↑

  14. 编者注:弗拉明戈舞(Flamenco Dance),作为当今世界最富感染力的流行舞种,在早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最早的东印度舞(比如深蹲、两腿外开位置、身体和手臂的大幅度弯曲、张开的手指、快速的转身、脚板的鼓点打击节奏等)和阿拉伯舞(手指的击打节奏、手鼓的运用以及她别具一格的服装等)的影响。 ↑

  15. 编者注:冒名顶替症候群(英语:Impostor syndrome),患有冒名顶替症候群的人无法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并总是担心有朝一日会被他人识破自己其实是骗子这件事。他们坚信自己的成功并非源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凭借著运气、良好的时机,或别人误以为他们能力很强、很聪明,才导致他们的成功。 ↑

  16. 编者注:国际女子网球协会,简称“WTA”,是世界女子职业网球的管理组织,旨在为女子网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

  17. 编者注:2012·年出版,豆瓣评分 8.2 分。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讲述了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发生作用,以及为何自控力如此重要。 ↑

  18. 编者注: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是由美国东北部8所大学或独立学院所组成的联盟。目前常春藤联盟一词,已用于指称由这8所学校组成的精英大学联盟,具有良好学术声望、严格入学标准以及社会精英主义的内涵。 ↑

  19. 编者注:非政府组织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通常是非营利组织,他们的基金至少有一部分来源于私人捐款。 ↑

  20. 编者注:「装到你成功」是一句英语格言,它表明通过模仿自信、能力和乐观的心态,一个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这些品质,并实现他们所追求的结果。 ↑

  21. 编者注:幻謊(英語:pathological lying, pseudologia fantastica, mythomania)是一種習慣性或強迫性說謊的行為。 ↑

  22. 编者注:《猫鼠游戏》(英语:Catch Me If You Can)是一部于2002年上映的美国传记犯罪电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汤姆·汉克斯主演。豆瓣评分 9.1 分。 ↑

  23. 编者注:共有807人(2019年1月至10月)从各种心理健康论坛、社交媒体和一所大学招募。在这些被招募的人中,有623人完成了这项研究。在参与者中,13% 的人表示他们自认为,或者其他人认为他们是病态的说谎者(在超过6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说大量的谎言)。——《Pathological Lying: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upport for a Diagnostic Entity》 ↑

  24. 编者注:成绩平均绩点(英语:Grade Point Average,缩写:GPA),是大多数大学及高等教育院校所采用的一种评估学生成绩的制度。通常每科最高分为4分,但部分院校会设有A+,即最高分为4.3分。 ↑

  25. 编者注:肯定性行动(Affirmative action),又称为优惠性差别待遇、矫正歧视措施等,是指依据肤色、种族、宗教、性别、国族出身,给予这些少数群体或弱势群体优待的一种手段,从而达到各族群享有平等的权利。 ↑

  26. 编者注:去汶川做灾后心理援助。 ↑

  27. 编者注:自主招生又称自主选拔,是由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在高考的基础上通过院校的综合评价体系(笔试、面试考核),选拔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最终获得拟录取资格的考生在高考成绩达到院校标准时可在高考录取中享有一定的投档及专业录取优惠。 ↑

  28. 编者注:Big Dick Energy 被描述为一种自信:一种大摇大摆的姿态和一种魅力,这意味着你可以很自在地做自己。——《BDE: What is big dick energy and who really has it?》 ↑

  29. 编者注:心理咨询师陈海贤(@动机在杭州),著有《幸福课》,豆瓣评分 8.7 分。张潇雨和陈海贤录过一期播客名为《#30:一个研究幸福的心理学家的(欢脱)日常》。 ↑

  30. 编者注:「喂鸽子事件」源于港媒爆料:「梁朝伟有时閒著闷了,会临时到机场看航班,随便赶上哪班就搭上哪班,有一次飞到伦敦,独自蹲在广场喂鸽子,不发一语,当晚再飞回香港,当做没事发生。」 ↑

  31. 编者注:Vlog,源于“Blog”的变体,意思是「视频博客」。 ↑

  32. 编者注:出自《人生十二法则》,译者正是 Steve。2019 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豆瓣评分 7.7 分。 ↑

  33. 编者注:TED 演讲(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在网上发布免费发布的演讲,口号是「值得传播的思想」。 ↑

  34. 编者注:《喜剧中心吐槽大会》(英语:Comedy Central Roast)是一个吐槽名人的系列特别节目,首期于2003年8月10日播出。 ↑

  35. 编者注:《吐槽大会》(英文:Roast!)是中国一档喜剧脱口秀节目,由笑果文化和企鹅影视联合制作,主创编剧团队均脱胎于已停播的东方卫视脱口秀节目《今晚80后脱口秀》,由李诞担任策划人、张绍刚担任吐槽队长(主持人)。 ↑

  36. 编者注:以丙烯作画的特征是:干燥后为柔韧薄膜,坚固耐磨,耐水,抗腐蚀,抗自然老化,不褪色,不变质脱落,画面不反光,画好后易于冲洗,适合于作架上画、室内外壁画等。 ↑

  37. 编者注:2017 年 4 月 29 日,《奇葩说》第四季第 10 期,标题为《不靠谱梦想该劝阻吗》。 ↑

  38. 编者注:在朋友的资助下,哈珀·李辞去工作并不间断地写作了一年。名为《守望者》的手稿完成后,李将其交给出版社编辑们,其中一位编辑对手稿感到印象深刻:「字里行间满是亮点」,但不认为其适合出版成书。而另一位编辑对书中主角的童年颇感兴趣,李因此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将《守望者》改写成由六岁女孩丝考特叙事的《杀死一只知更鸟》。 ↑

  39. 编者注:工商管理硕士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是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为培养能够胜任企业经营与管理工作的人才而设置的专业学位,提供商学相关领域课程给大学毕业和在职人士进修。 ↑

  40. 编者注:《本杰明·巴顿奇事》是一部于2008年上映的美国奇幻爱情剧情电影,讲述由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男性,出生时身体年龄为80岁,但身体会随着时间流逝日渐年轻的故事。豆瓣评分 9.0 分。 ↑

  41. 编者注:法律博士(英文:Doctor of Law或Juris Doctor,簡稱J.D.)。 ↑

  42. 编者注:每隔7年,设计师斯特凡(Stefan Sagmeister)关闭他在纽约的工作室一年去休假,以恢复他的创作灵感。——《休假的力量》 ↑

  43. 编者注:Cici 是 Steve 的人生伴侣,她是一位广告创意公司的品牌总监,微博是@砸贝儿王。 ↑

  44. 编者注:《低俗小说》(英语:Pulp Fiction)是一部1994年美国黑色幽默犯罪片,为昆汀·塔伦提诺执导与编剧。电影充斥着脏话、幽默和暴力,且还以具有讽刺意味的非线性叙事来呈现,还部分引用流行文化。 ↑

  45. 编者注:《The Grant & Glueck Study》是一项长达75年的追踪研究,跟踪调查了268名哈佛毕业生,以及456名在波士顿社区长大的贫困、非犯罪的市中心青少年。直到今天,人们仍在研究这些人。——《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 ↑

  46. 编者注:平均而言,女性有1.2个亲生子女,男性有0.9个子女。——《Fertility of Men and Women Aged 15–44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Growth,2011–2015》 ↑

  47. 编者注:《马男波杰克:幕后艺术集》,豆瓣评分8.1分。 ↑

  48. 编者注: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中把人类思考了两千多年的问题,归结为10个假设,放在科学的天平上,到底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谬误?海特提出,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半,一半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半则是理性的骑象人。豆瓣评分 8.0 分。 ↑

最后更新于